三个月后,\"天河火焰菌培养项目\"进入了关键阶段。这项研究不仅要在全球范围内直播,还要吸引无数的公众关注。在人类历史上,类似的重大发现都曾被笩骂为狂妄之举,但这一次却有太多人渴望看到希望。
李强站在新闻发布会的后台,他注意到不仅是科技界的重量人物来代表,也看到了好几名来自环保组织的青年学者。他们中的许多人对外星微生物的使用存有严重质疑,他们担心这可能引发一系列不可预测的生态后果。
\"我们必须确保每一个步骤都是公开透明的,所有的数据和成果都要经过严格评审。这不仅是为了让科学家们彼此协作,更是为了避免将这个可能性化为另一种灾难。\"
在听取观众席上此起彼伏的讨论声之后,李强看到了几个环保团体的代表走向他这来。在他的印象中,那是一些曾与之合作过的人,但如今却似乎带着前所未有的敌意。
\"李博士,您知道那些外星微生物和地球上的物种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共依赖关系?\"
这提问者是环境科杂志的编辑苏珊,两人自从在马里昆贝事件中合作之后,就经常保持着联系。然而,这一次,她的话语里却带着不易察觉的警告意味。
\"我想知道的是,您是否真的准备为这些微生物做好后续保护工作?他们能够存活并繁殖下去,但我们又该如何处理它们作为食物链的一部分?\"
回答这问题的是李强的搭档方敏,这位曾经在量子生物学领域崭露头角的海洋生物学家。她轻声说道:
\"我们的初衷是恢复生态平衡,但如果这些微生物最终成为某种新的食物链中的顶级掠食者,我们就做相反的事情。这需要我们建立一个可持续的监督机制,跟踪它们的活动,看看是否会造成其他物种的崩溃。\"
这是所有人都必须考虑到的问题。李强知道,这不仅关系到整个科研项目的命运,更关系到人类对生命本质的一次重新审视。
离开会议现场后,空调系统依然保持着适宜的温度,但他的额头却渗出了细密的汗珠。这时,一个助理小跑过来递给他是一份最新的实验数据:在培养皿中的两种微生物,在经过十轮双向感应之后,产生了一种全新的生存共识类物质。这种物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