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厘米至3厘米的皮肤和脂肪组织才能到达肌肉,疼痛在所难免。
现在多数疫苗是在上臂的三角肌处注射,有些疫苗注射的部位是在大腿。像一些有抗凝作用的药物需要注射在腹部。相比上臂和腹部,大腿的疼痛感会更加明显。此外,针头粗细、注射速度、注射手法、药品的ph值和渗透压等因素,都会影响打针的疼痛感。
有过打针经历的您可能留意到,打针前医生或护士会滋掉一些药水,这是为什么呢?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精准控制药量,并推掉空气,防止其进入肌肉和血管。如果是微量的空气,一般会被机体慢慢吸收,但是大量的空气(10毫升以上)进入血管,可能导致空气栓塞威胁生命。
打过抗凝剂的朋友会发现,注射这类药物是不需要将空气推出针管的。临床上常用抗凝剂多为预灌式注射剂型,针筒内会预留01毫升空气,注射完毕时这些空气刚好能填充于注射器针头和针筒内,既能保证剂量准确,又能避免针尖上附着药液对局部皮肤的刺激,减少局部淤斑、硬结的发生。
“对老年人来说,尤其是长期吃抗凝药物的老年人,想要避免拔针后出现淤青,一定要多按一段时间。”拔针后,除了皮肤上能看到的针眼,血管壁上也有针眼,建议用食指、中指、无名指一起按压,尽量保证两处针眼都能被按压到。
一般来说,健康人群按压3分钟至5分钟,长期吃抗凝药物的人群需延长按压5分钟至10分钟。按压期间不要反复抬起手指查看,这样做容易刺激患处,导致皮下出血,出现淤青。止血后注意不要拎重物,以免血管破裂,再次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