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8月,中国返回式卫星首次将一批水稻、番茄和青椒等种子送入太空,开启了种子的太空“奇遇之旅”。这种“旅行”被称为航天育种,是让种子先“上天”,利用太空近似真空、充满宇宙射线、微重力等特殊环境,诱使种子发生基因突变。变异后的种子再“入地”,经科研人员筛选及多代选育,最终获得优良新品种。
太空“奇遇之旅”的优势在于变异过程快,变异几率高、变异范围广,是缓解优质农作物种源贫乏的有效途径之一。经过30多年的发展,水稻已成为中国航天育种里太空旅行次数最多、研究成果最显着的作物。
太空“奇遇之旅”其实是一场大冒险,太空环境诱发的基因变异可遇而不可求,虽然概率高于自然变异的水平,但平均也只有05‰~5‰,其中有益的突变大约只占总变异量的3。回到地面之后,种子的筛选就像开盲盒,要培育到第二代才可以开始选拔性能优异的种子,经过6~8代培育和层层筛选,5~10年才能诞生新品种。
2020年12月五号月球探测器携带的2500粒水稻种子,在历时23天、近80万千米的“奔月旅行”后顺利返回地球。这批种子名为“航聚香丝苗”,是从1万个品种中脱颖而出的“骄子”。是出身名门的“航二代”,都是航天育种的成果。
这批种子除了是目前为止飞得最远的水稻种子之外,还脱离了地球磁场保护,遭遇了更强的辐射和太阳黑子,可能会诱发更强烈的基因突变。科学家已经发现它们在产量、品质和抗病性上的一些特殊变异。
2021年7月,大学试验基地种下的“奔月”水稻种子迎来了第一次收获。2~3年会有第一批产品出现,5~10年将完成全面研究。
防寒夏季,人们会经常出入空调房间并通过吃冰淇淋、喝冷饮降温防暑。需要注意的是,在高温环境中,人体会通过排汗来自行散热,此时如果突然进入温差较大场所时,“寒邪”会入侵皮肤侵袭机体,从而导致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的发生。房间温度一般控制在25c~28c,以人体不出汗为宜。夏季炎热,人体阳气外浮,身体虚空,此时突然摄入过于寒凉的雪糕、冷饮等,极易引发肠道感染性疾病。
防湿
夏季还有一个特点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