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人体外周血单位体积血液中血红蛋白量、红细胞计数及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不能运输足够的氧至组织而产生的综合征。由于红细胞容量测定技术较复杂,所以临床上一般指外周血中血红蛋白的浓度低于患者同龄组、同性别和同地区的正常标准。需要强调的是,贫血通常是先天或获得性疾病所致的结果,而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
“贫血的临床表现与贫血病因、程度、血容量、缓急、耐受能力有关,可引起人体各个系统的改变。”“贫血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头晕、头痛、耳鸣、失眠、多梦、记忆力下降,严重者意识障碍;皮肤黏膜可表现为皮肤苍白、粗糙、缺少光泽、弹性及张力降低、黄疸;循环系统可表现为心悸、气短,动则加重等,以及其他系统受损的临床表现。”
贫血的发病机制很复杂,可以简单归纳为三类。
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人出生以后,骨髓逐渐成为人体主要造血场所,而骨髓要生成足够的红细胞,必须拥有足够的造血原料、正常的造血细胞及造血调节因子。人体中铁、叶酸、维生素b12缺乏时会造成营养性贫血,造血干\/祖细胞存在缺陷时,就会造成我们常常听说的再生障碍性贫血,而患有肾功能不全及甲状腺功能低下时,人体由于缺乏促红细胞生成素,也会导致贫血发生。
红细胞破坏过多性贫血:有时人体产生正常数量的红细胞,但由于这些红细胞破坏过多、寿命过短,也会造成贫血,这种贫血称为溶血性贫血。骨髓一般具有正常造血6倍至8倍的代偿能力,当红细胞溶血破坏速度超过这种代偿能力才会出现这种贫血。
红细胞丢失过多性贫血:这是我们常说的失血性贫血,常见失血原因有两种,一种是出凝性疾病,如免疫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血友病及严重肝病等;另一种是非出凝性疾病,如外伤、肿瘤、结核、支气管扩张、消化性溃疡、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等。
提醒大家,贫血是一种综合征,而不是一种疾病,所以针对贫血的治疗,明确病因很重要。一旦考虑有贫血的存在,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骨髓涂片或活检,医生将通过检查结果查明贫血的发病机制或病因,针对不同病因予以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