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导筒?
许正确实有这个想法。
与花旗国完全市场化、工业化的电影行业不同,夏国的电影界现目前还属于导演决策制。
导演的话语权极重,一部电影也往往会挂上xx导演作品的名头。
同时大部分导演也能参与票房分账,所以在夏国当导演是一件名利双收的事情。
不少演员都是演而优则导,譬如之前许正能拿到《集结号》那个赵二斗的角色,就是因为原定的演员邓潮去筹备自己的电影去了。
可对于许正来说,现在想这些还太早。
一来是因为系统还没有给他相应的技能,单靠许正自己所掌握的东西,想支撑产出一部好电影还力有未逮。
毕竟当导演可不止会演戏,会导戏就够了。
夏国导演权柄极重,同时也担责极重。
什么都必须要操心过问,从前期筹备的资金运作、剧本敲定,再到演员选角、指导拍摄,乃至后期的特效制作、宣发策略等等都必须亲力亲为。
作为人类历史上最综合的艺术之一,想要当好一个导演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就算是冯裤子、关虎这些成名已久的导演也有不少被人诟病的地方。
像是关虎,常被人诟病的就是在剧本的处理上有些“觉悟”不够!
就拿《八佰》这个剧本来说吧,当影片拍摄到租界群众“隔岸观火”的时候,许正便敏锐地察觉到了一丝不和谐。
一河之隔,一边是光怪陆离的十里洋场,一边是炮火连天的血火地狱。
虽然两边同属夏国人,当身处租界的人,仿佛将对岸战士抗击侵略者的行为当成了茶余饭后的一种消遣。
这种讽刺的意味甚至感觉会刺痛以后观看这部电影的观众!
仔细想来,和平年代的人们观看这类爱国主义电影,然后满足自己的爱国情怀,这又何尝不是消费身故的烈士呢?
但话又说回来了,每个国家都有这种主旋律电影,之所以《八佰》能让人感受到这种讽刺感,许正觉得还是剧本在处理上有问题。
进来电影观影的可是制片方的衣食父母,特别《八佰》这种主旋律商业片,讽刺衣食父母的行为,有点端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