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媳妇挤出一个字,“嗯。”
次日辰时,村长的三个儿子和大儿媳,还有大利和高照准时抵达村尾。
村长家的四个人是来做工的,大利和高照是江一鸣分别和少爷傅夫子借用的。
大利和高照主要是监工,还要防止有人来捣乱。
大房这边江大昌江二昌江三昌,还有他们的儿子,这三兄弟分别生了两个儿子,加起来拢共有九个人,都是这次要帮忙赶货的。
女人们要忙家务,洗衣喂鸡啥的,还要看孩子,中午要负责做饭。
大昌媳妇看着那么多米菜,以为这是好几天的量。
江一鸣神情严肃,“这是一天的量,中午全煮了,之后的米和菜也是每天早上送过来,不要喝粥,会老是想上茅房,容易饿,一定要煮干饭,要保证能吃饱,吃饱了才有力气干活,这个不能省的。”
“这吃的也太好了,我们农忙的时候也没这么造的。”大昌媳妇乍舌,觉得老八不会过日子。
同时心里又有些高兴,这么多肉呢,一大盆的卤肥肠,还有两斤五花肉,说是拿来炒青菜的,糙米饭管够,都快赶上过年那么丰盛了。
江一鸣把各个岗位安排好,哪几个负责把材料磨成粉,哪几个打包等分配好。
第一天需要适应,不能要求产量,三天后都熟悉工种了,就会要求每天的产量。
达不到产量,都是自己人不好说什么,能达到产量的结工资的时候会另外奖励。
话放出来,大家都很高兴,都想超产。
江一鸣怕大家顾头不顾尾,语气郑重地交代,“赶货需要产量,但质量更重要,若是质量不过关就要返工,奖励也没有。”
临时作坊这边的工作安排好,江一鸣就回傅夫子那边上课,中午吃饭的时候会过来看看进度,顺便检查一下做出来的卤料是否合格。
杨氏和江老太对大房很不放心,婆媳俩一上午轮流过来监工,来回跑了好几趟。
时不时还要大声嚷嚷几句,让江大昌他们的几个儿子不要偷懒,上茅房时间不准超过一刻钟什么的。
上午那会大房的人憋了一肚子气,敢怒不敢言。
江老太和杨氏心里得意的不行,下巴抬得高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