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已是乌烟瘴气。
这样的环境,又怎能吸引贤才呢?
“陛下,如今朝廷风气不正,贤才们即便有心出仕,也唯恐白白浪费了好职位,还惹得一身骚啊。”
一位老臣忧心忡忡地说道。
刘义隆闻言,不禁叹了口气。
他何尝不知朝廷的现状,但改革岂是一朝一夕之事?
这时,有大臣提起了往昔的高人逸士,如武阳人李密,曾因奉养祖母而坚决推辞太子洗马之职,那篇《陈情表》写得情真意切,连晋武帝也为之动容。
还有谯郡戴逵之子戴颙,继承父志,喜爱弹琴读书,多次被征召都不肯出山,宁愿在山林间过着清贫的日子。
“南阳宗炳与其妻罗氏隐居江陵,亦是坚决不受征召。
他们说朝廷尔虞我诈,不如山中自在。”另一位大臣补充道。
刘义隆听着这些事迹,心中感慨万千。
他想起广武人周续之、临沂人王弘之、鲁人孔淳之、枝江人刘凝之等人,都是志向高远之士,宋朝朝廷多次召用,他们都坚决推辞。
“其中,最着名的当属寻阳人陶渊明先生了。”一位熟悉文士的大臣缓缓说道,“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乃晋朝大司马陶侃之曾孙。
此人性格刚直,晋朝末年曾任彭泽县令。
因不愿为五斗米向小人折腰,愤然辞官,写下《归去来辞》以明志。”
大臣继续讲述着陶渊明的故事:“他在门前种下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与妻翟氏志同道合,隐居栗里,耕田锄草,自在度日。
陶渊明酷爱饮酒,有一次,司徒王弘任江州刺史时,欲邀他共饮,便遣其友庞通之携酒菜前往。
陶渊明闻酒即至,王弘至时,他已酣醉,连通报姓名都未顾及,醉后便离席而去。”
“陶渊明为文,皆署年月日。义熙以前,犹用年号;
宋初,但书甲子,此中深意,不言而喻。”
大臣感叹道,“他这是隐含不侍见宋朝之意啊。”
刘义隆听后,对陶渊明愈发敬佩。
他正欲派车征召,却闻陶渊明已病逝。
他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