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他举起一个青花瓷纹样的u盘,&34;这是我们和景德镇陶瓷大学合作开发的数字釉料库。&34;
林羽注意到角落有个金发留学生正在操作机床,便走过去询问。&34;我是来自米兰的马可,&34;小伙子用生硬的中文说,&34;我在学习传统榫卯结构与现代家具设计的结合。&34;
这个场景让林羽想起上午会议上的争论。当时有人质疑:&34;频繁的文化交流会不会导致本土文化被稀释?&34;此刻,看着中外学生在工坊里热烈讨论,他找到了答案。
夜幕降临时,林羽来到苏雪的汉服工作室。姑娘正在调试全息投影设备,虚拟的唐代仕女在丝绸上翩翩起舞。&34;我们和敦煌研究院合作开发了这套沉浸式服饰体验系统,&34;她兴奋地演示,&34;下个月去巴黎时装周参展。&34;
&34;很好,但我有个更大的计划。&34;林羽打开平板电脑,展示着中日韩三国文化交流路线图,&34;我想在三国交界海域打造&39;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方舟&39;,你们的汉服秀可以作为首演项目。&34;
苏雪的眼睛亮了:&34;那李师傅的蓝印花布、景德镇的瓷器、韩国的韩纸&34;
&34;没错,&34;林羽接口道,&34;我们要把文化交流变成流动的盛宴。&34;
三天后,林羽率代表团抵达爱丁堡。在古老的议会厅里,他与爱丁堡市长共同签署了《十年文化交流备忘录》。当苏格兰风笛与中国竹笛的合奏在厅内回荡时,林羽注意到一位白发老者眼中泛起泪光。
&34;那是亚历山大勋爵,&34;翻译低声说,&34;他的家族曾在19世纪参与中英茶叶贸易。&34;
当晚的欢迎宴会上,亚历山大勋爵邀请林羽到露台私聊。&34;我年轻时在贵国云南当过知青,&34;他指着远处的爱丁堡城堡,&34;你们的文化保护让我想起苏格兰的盖尔语复兴运动。&34;
这次谈话促成了&34;双城记忆&34;项目:将两座城市的历史建筑进行数字孪生,通过vr技术实现跨时空对话。回到酒店后,林羽在日记中写道:&34;文化交流不是猎奇,而是寻找人类共同的精神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