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内心的憋屈犹如滔滔江水般连绵不绝。尽管如今他已身居高位,官至司徒,但那股子闷气却始终萦绕心头,难以消散。
遥想当年,许劭对他作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价时,或许无人能够真正理解其中深意。
如今天下人皆知天子蒙难之际,正是曹操挺身而出将其拯救于水火之中;司州之地亦是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方得恢复往日生机,民生渐安。那些朝堂之上的公卿大臣们更是纷纷对他阿谀奉承,赞其乃中兴汉室当之无愧的第一人。表面看来,这一切似乎正应了那句“治世之能臣”的赞誉。
然而,只有曹操自己心知肚明,眼下分明是个混乱不堪、礼崩乐坏的乱世啊!他一心想要成为的,绝非什么治世能臣,而是那主宰天下、纵横捭阖的乱世枭雄!
只可惜现实总是如此残酷无情。无论他如何殚精竭虑、苦心经营,到头来却发现自己处处被袁绍压制。
那袁绍出身名门望族,乃是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之后,家族势力庞大,声名远扬。反观曹操自家呢?他的父亲不过是靠拜宦官曹腾为义父,又一步步借助行贿中官以及向西园捐献巨资等手段,方才勉强谋得了一个太尉之职,得以跻身三公之列。
昔日诸侯共讨董卓之时,明明是曹操率先发起倡议,一腔热血欲匡扶汉室江山。可到头来,盟主之位竟然落入袁绍之手,而他自己则沦为一个有名无实、毫无实权可言的副盟主!
待到袁绍成功占据冀州这片富饶之地后,曹操历经千辛万苦才总算夺得东郡作为立足之本。更令人气恼的是,就连这东郡太守一职,居然还是仰仗着袁绍的恩赐方能得到。
后来,曹操好不容易入主兖州,本以为可借此良机大展宏图,顺势挥师进击徐州。谁曾想,最终徐州这块肥肉还是落入了袁绍的囊中。
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战略构想早在曹操心中酝酿已久。然而,最终天子是到了手里,可是由袁绍拱手相送而来的。为此,曹操还付出了手中尚未捂热的兖州。
更为糟糕的是,当曹操借用天子之名,呼吁司州那些流离失所的难民回归家园时,结果却事与愿违。大部分难民并未如他所愿地回到司州,而是纷纷涌向了袁绍所占据的各州。如今,即便是袁绍麾下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