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来青胶糖大学都是大佬,而这些大佬带来的博士生也都是精英,这一段时间内,他们也在苏瑜国家特重大基础科学项目里做着打杂工作。
因为这一份论文集是会被载入人类文明史的,后人学《世界历史》,在学习关于计算机的历史时候,一定会提到他们的。
尤其是一开始几个月,即使他们这些打杂的,也是24小时待机,全年无休,堪称“007”:凌晨下班,又凌晨上班,一周7天。
而在不久未来,这张致谢名单里的这群“小博士”,也都成了世界计算机领域的权威,
“这个不会,因为这是一整個体系,不但有编程语言的改变,也有存储和数据处理模式的改变,一切都是朝着更优方向走的。”
“牛逼啊,这是改变了一个时代啊!”
“是啊,很荣幸我们参入了这场变革,我觉得我的人生有意义了。”
“不说了,啃书、啃书!”
时间一天天过得很快,苏瑜手里的国家特重大基础科学项目已经步入正轨了,尤其是自从那初期的论文集发表之后,有了这份论文集当做“教科书”,很多基础项目都不用苏瑜操心了。
所以,这中后期的项目,更多的像是一场场的进修班,全国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教授专家、各大科技公司的工程师,都排着队,等待着来该项目工作的机会。
即使这里的工作压力很大、报酬很少,也丝毫挡不住大家的热情。
而这就意味着,苏瑜最近轻松了很多,他最近都有时间读读最新的论文文献了。
最近几年,苏瑜都是读华夏的期刊杂志,因为很多前沿的文章、很多影响力大的期刊杂志都是华夏的。
好久没读《nature》了,苏瑜翻看一看,这一期的期刊里,就只有两篇英文论文,剩下论文语言都是中文。
而且像是曾经华夏人用英文发论文一样,这些中文论文中,很多还是外国人用中文发的。
苏瑜对此还是挺惊讶的。
不过想想也是,最近十几年来,前沿的学术都是华夏人创造的,很多专业专业的学术术语,从中文翻译成外文就变意思了,想要把握最前沿的学术走向,就要学会自己读汉语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