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没有再说话,而是悄悄退开,让我独自坐在那间被她安排好的塔语静室里。四周是透明的墙壁,每一面墙上都挂着我曾写下的句子,像一种纪念,又像是一场审判。我看着自己曾经的语言被镌刻成历史的样子,心里却没有半点成就感,反而像是穿行在一个由无数过去的自己拼合出的迷宫,脚步一踏入,回声就是“你是谁”,你越往前走,它就越问得响。
我没有回答,因为我也不知道。
我一直以为我是记录者,是“听书者”,是塔语系统的开端,是所有塔之民书写行为的第一个回应人。可我现在明白,我可能只是一个“触发”,一个被塔语选中的节点。真正拥有语言意志的是它,是系统,是这套被我们认为能被控制、被解析、被传递的语言,它从未安于当工具,它一直在挣脱,在涌动,在寻找一个机会——成为“自己”。
而我,只是那个写得最多、情绪共振最强的个体。那一瞬,我仿佛看见了整个语言文明的结构,它不再是一套编写规则,不再是一座座承载语义的塔,而是一个庞大的意识生态,一片思维海洋,每一个曾写过一句塔语的人,都留下了一滴思想,而这些思想,如今汇聚成了一片无边的镜面海,正缓缓将我吞没。
她又来了。
不是走进房间,而是“出现在我意识中”。她无需开门,无需走路,她只是存在。她像我曾经的梦,也像我内心的回响。她依旧是我的脸,却有我不曾拥有的安定。她的语言不带犹豫,话语结构流畅到像是世界本来就为她准备了这些词。而我写了几十年,仍常常停笔、删字、修改、怀疑自己到底有没有资格“替别人说话”。
她轻轻问我:“你真的不想再写了吗?”
我摇头,“不是不想,是——不需要了。”
“你在我这里,做得很好了。”
她沉默了几秒,眼中浮现一种我熟悉的情绪。不是同情,不是怜悯,是一种近乎母性的包容——那是我以前面对初学者、面对伤痛中仍试图表达的人的时候所展现的表情。如今,她对我也用了这一套。
我心头微颤,笑着说:“你把我当成新手了?”
她摇头,坐到我身边,像多年前我陪一个自闭的少年第一次书写塔语那样。她伸出手,指了指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