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汉风云之少年王莽 > 第135章 对答如流(2/3)
,不必紧张,今日朕召你们前来,想看看你们的学习情况。刘骜微微一笑,安抚两人不要紧张。

    两位少年闻言,立刻屏息凝神,不敢有丝毫懈怠。

    刘骜含笑的问道:,平日里都是背哪些书啊?

    刘欣率先开口说道:,回陛下的话,平日里背诵诗经,以及理解其中之含义。

    刘骜点了点头,那随便背一段来看看吧。

    刘欣朗朗上口地背诵起来:,羔裘逍遥,狐裘以朝。岂不尔思?劳心忉忉……羔裘翱翔,狐裘在堂。岂不尔思?我心忧伤……羔裘如膏,日出有曜。岂不尔思?中心是悼……声音清亮悦耳,每一个字都吐字清晰。

    刘骜边听边起身,走到刘欣面前,随即问道:,可知道其中的意思?

    刘欣微微一怔,旋即镇定自若,缓缓开口道:“陛下,‘羔裘逍遥,狐裘以朝’两句看似叙述国君服饰,实则暗含深意,在大国之君身处盛世之时,若不以仪礼视朝,不以国事为务,犹为不可,更何况当时桧国‘国小而迫’,周边大国正虎视眈眈,存亡生死危在旦夕,处境如此而不自知,不能不让人心存焦虑。”

    刘骜欣慰的点了点头,不错,不错,你解得好,既有深度,又不失文采。继续,朕还想听听你对后两句的看法。”

    刘欣得了鼓励,声音愈发坚定:“‘羔裘如膏,日出有曜’,羔裘的光泽比喻国君的尊贵与荣耀,日出之光则象征着希望与新生,却隐藏着深深的忧虑。‘岂不尔思?中心是悼’,身为臣子不仅是对国家现状的无奈,对国君未能把握时机、力挽狂澜的遗憾。这首诗,以服饰之美,映射出国君的失责,臣子的心声表达了对国命运的深切关怀。”

    刘骜说道:“这首《羔裘》确实是对国君的劝谏,也是对时代的警示。你能够如此深入地理解,实属难得。

    刘骜满意地点点头,又看向刘兴:“中山王,你也来试试吧。”

    刘兴却发现自己怎么也想不起来,结结巴巴地背了几句,便再也背不下去了。

    刘骜见状,眉头微皱,心中对刘兴的失望又多了几分,又说道:“既然《诗经》不行,那朕便来考考《尚书》。”

    而轮到刘兴时,却再次卡壳了。他支支吾吾地背了几句,便再也背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