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此修行玄不玄。
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处觅神仙。
简单来说,就是活在当下的时刻,专注眼前的事情,不要胡思乱想。
专注当下的人,不对过去无谓的得失计较,身心处于一种十分和谐的安稳中,很容易引发一种超然舒缓的喜悦感。
2,破除我执,才能快乐
王阳明在龙场时,曾经打造过一个石棺。原因就是他在悟道的过程中,始终不能放下自我,放下生死。他发下大愿,我就当自己死了,还有什么好怕的呢?他在这只石棺中静坐修身,潜心悟道,终于有一天,了悟“格物致知”的道理。
人最大的障碍是自己,如果不能破除我执,那人就很难获得真正的快乐。
我们之所以觉得痛苦,是因为我们的失败。
所谓失败,就是事情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发展运行,事情到最后,并没有获得“我”预期的结果,所以“我”就会痛苦。
王阳明说:所谓的寻找快乐,就是一个不断放下自我的过程。
苏轼在《前赤壁赋》里有这样一句话:“惟长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面临生命中的重大变故,愁绪难解,苏轼选择忘掉自我,返归自然,把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入自然,以此换来生命的洒脱和快乐。所以,真正的快乐是忘我的,是一种与万物融为一体,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境界。
3,少一点欲求,才能快乐
王阳明说:“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获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功夫在减不在增,所谓减即去物欲之昏蔽;减尽人欲,便恢复良知之本体了。古代的圣贤也都告诉我们,过多的欲望是一切痛苦的来源,我们如果把自己的快乐建立欲望的满足上,那么一旦欲望得不到满足,快乐也就荡然无存。而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满足了这个欲望,那个欲望就会冒出来,从此沉沦欲海,永远不能自拔。
《道德经》里也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王阳明曾经举例:古代的张良、董仲舒、诸葛亮、韩愈等取得卓越成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