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秦孝公借守势而变法,使秦国实力更上层楼,则秦国大有可为也!”
座中尽皆肃然。准确地说,是由惊讶而沉默。
张仪鲜明地将吏治作为治内大策提了出来,座中君臣确实一时愕然。秦国吏治有那么令人忧虑?若像山东六国那样轰轰烈烈当作变法来推行,秦国还能全力对付合纵?另一层更深的疑虑是:整顿吏治会不会改变秦国法度?秦法威力昭彰,已经成为秦人立足天下的基石,秦国朝野对任何涉及商君法治的言行,都是极为敏感的。事关政事,主持国政的上大夫樗里疾特别上心,嘿嘿笑道:“果如先生所言,整顿吏治当如何着手?”
张仪何等机敏,哈哈大笑道:“张仪志在维护商君法治,岂有他哉!方略十六个字:惩治法蛊,震慑荒疏,查究违法,清正流俗。”樗里疾不禁拍案赞叹:“先生十六字,可谓治内大纲也。改日当登门求教。”座中顿时轻松起来。
“愿闻先生第四策。”嬴虔着急了。
“此时称王,是否操之过急?”嬴驷沉吟。
“不。正当其时。”张仪轻轻叩书案,“秦国,早当是名副其实之王国也。孝公未称王,是韬光养晦。公未称王,不想因一名号招致东方敌意。时也势也,皆非本意也。今日时势大变,称王有三重必要:其一,六国合纵与秦为敌,秦国已无示弱必要;其二,秦国之抗衡雄心,当以称王为利器,彰显心志勇气,震慑山东六国;其三,大敌当前,称王大大激励秦国朝野士气,使秦人耕战精神得以弘扬。国君名号,原本不是国君一己之事。诸位以为然否?”
“大是!”除了嬴驷,其余人拍案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