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嬴政离开邯郸之前,在行营聚集大臣将军做了重要会商。
会商事项只有一件:秦军灭赵之后,是南下灭魏还是北上灭燕?其所以有此会商,在于秦王君臣对灭赵之战的艰难有最充分的准备,所需时日长短也没有预先作出强制约定。唯其如此,灭赵之后天下大势会发生何等变化,秦军如何以此等变化为根基决断大军去向,都在未定之数。如今赵国已灭,用时只有堪堪两年,且秦军伤亡极小,其顺利大大超出了秦国君臣将士之预料。更为重要的是,灭赵并未引起山东其余四国从麻木中惊醒,或拼命合纵抗秦的严峻情势。如此大势之下,用兵次序就成为一个首要问题。
一班新锐大将,多主张同时对燕国、魏国用兵,无须一仗一仗打。
顿弱、姚贾两位大臣,也赞同这一主张,理由是天下大势利于秦。
王翦、蒙恬不以为然,主张先灭燕国,一仗一仗扎扎实实打。蒙恬的说法是:“木虽朽,无疾风不折。墙虽隙,无大雨不坏。以燕国而言,其势虽弱,然北连匈奴,东接东胡,又有赵国残余呼应;四方俱有飞骑轻兵,快捷灵动,若结盟连为一体,秦军全力一战,胜负亦未可知,谈何两国齐灭?臣与上将军多经会商,皆以为:灭国大战,切忌轻躁冒进。”
王翦说法:“灭燕之难,不在其国力强盛,而在其地处北边,连接诸胡与残赵。若不能一鼓破之,全力剿之,而使其与代王嘉北逃匈奴,或再度立国,中原将有无穷后患也!唯其如此,灭燕之战,非但得出动全数大军,且得蒙恬军从北边出动,遮绝燕代与匈奴诸胡联结。非如此,不能尽灭燕国。”
“君上,灭燕之要,还有一端。”李斯拱手高声。
“噢?长史但说。”
“燕虽弱而善附大国,当先为山东剪除羽翼!”
顿时,嬴政心下一个激灵,合纵连横时期的一则有名论断,立即浮现心头。那是苏秦、张仪退出战国风云之后,燕国正在惶惶无计的时候,苏代对燕王剖析燕国处境时说出的一个著名评判。苏代说:“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独战则不能,有所附则无不重。南附楚,则楚重;西附秦,则秦重;中附韩魏,则韩魏重。且苟所附之国重,此必使王重矣!”
目下,残赵公子嘉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