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大秦帝国(精华版)(全5册) > 七、方块字者 华夏文明旗帜也(4/14)

    一言落点,在座四人都不约而同地笑了。改制文字,不求以秦国文字为根本。皇帝的胸襟,无疑使这四位大书家感佩不已。李斯楚人,程邈韩人,赵高赵人,胡毋敬齐人,没有一个是老秦人。然则,谁也没有对皇帝的说法有丝毫的不认同。在多少年的风雨中,他们完完全全地将自己的血肉性命,乃至整个家族部族的命运都融汇进了秦国,没有一个人不以为自己是这个质朴硬朗的西部大国的子民。而今天下一统,皇帝的这句秦人话语,倒是分外有亲切感。

    “其三,确定一种清晰无误之书体,使任何字,都能看清间架笔画。”李斯继续着改制部署,“这是说,人可以不认识这个字,然一定能看清这个字!程邈当年获罪,正是字有连笔,大形相近,以致被辎重营将军将宜阳错认为南阳。此点于公文尤为重要,然于书文传播、商旅账务、民众生计等,亦同样重要。”

    “如此三事,件件至大,须得有个分工领事。”胡毋敬说话了。

    “我意,三件大事实为两面,前两件一面,后一件一面。”李斯笑道,“奉常胡大人执掌举国文事,可领前两事;中车令赵高、御史程邈,可领书同文一事。诸般实施,一体由程邈执掌。凡事不能决者,到丞相府会商方略,而后报陛下定夺。”

    “最大书家是丞相。”赵高猛然插了一句,额头渗出了涔涔汗水。

    “中车令之书,亦工稳严谨也。”胡毋敬破例赞赏了赵高一句。

    小朝会之后,胡毋敬的奉常府立即忙碌了起来。

    两件事各有繁难。全面勘定七国文字,相互参补,最后确定华夏总字数。这件事的难处,在数量大,活路细,稍不留神便会有脱漏。胡毋敬兼领太史令,几乎熟悉所有的才具文吏,当即从下辖各府遴选出一百三十余人,组成了一个堪称庞大的机构——勘字署,开始了夜以继日的劳作。

    确定文字基准,难处则在于梳理文字的历史脉络,参以现行七种文字各自的数量多寡、表意丰薄、形制繁简、书写是否清晰等方面,最终方能确定。这件事,实际是一项浩繁的文字考据工程,比勘字更见治学功底。反复思忖,胡毋敬从博士学宫遴选出了六位儒家博士,自己亲自主持,立了个名目——文字春秋署,博士们一口声喝彩。毕竟,战国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