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消逝近两千年后,旅人行于驰道,犹魂牵梦萦,足见其壮美绝非虚言也。
驰道壮美,更在其筑路规制与行车路政。后世西汉文帝时,儒家名士贾山上书,对帝国驰道的描述是:“(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锥,树以青松。为驰道之丽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邪径而托足焉!”经后世史家考证,驰道实际规制是:
驰道宽五十步,六尺为步,即三百秦尺,合今六十九点三米。
三丈而树。道路中央三丈,栽植青松,隔离出可高速行驶的中道。
厚筑其外,隐以金锥。路基夯实,上以黄土、砂石、石灰,夯筑厚厚路面;路肩培土中隐藏一定密度的铁条(金锥),效用类似后世之钢筋混凝土,既抬升路面,又兼顾平整,便于排水。
驰道整体规制。最外两侧各有一道壕沟,一则排水,二则与田畴隔离;两道壕沟内侧,是间距确定的连绵青松,形成两边林木隔离带;外侧青松与“中道三丈”青松之间,为臣民车马行走;中央三丈,为皇帝车马及紧急国务车马的高速驰道。四道青松分割成三条大道,连绵千里,青松蔽日,烟尘不起,翻山越谷,直达海天,其壮丽气象实在震撼。稍后的西方罗马大道,其宏阔规模、总体长度、天下通连等所有方面,均远远不能与秦驰道同日而语。
第四大层级:关中至九原直道。
直道者,堑山堙谷直通目的地之大道也。秦直道以关中林光宫为,端直向北,直达九原。这是一条逢山开路,遇谷填埋,不迂不绕,从关中径直北上九原的一条大道。大道以秦赵故道为根基,利用有效路段,取直、拓宽、加固,专行粮草辎重车马,更为大军驰援提供高速通道。因此,直道的效用,实际是一条军事大道。
就实际情形说,关中至九原边地,不是路不通,是路难走。一则绕山绕水多迂回,太过遥远;二则山道崎岖坎坷,诸多路段时断时续,车马行走很是艰险,无法保障源源不断的粮草辎重输送。既往,九原秦军都是未雨绸缪,事先分段输送,囤积粮草辎重,否则无以应对突然之需。秦灭六国,激战十年,蒙恬大军始终不能脱身南下,根本原因便在九原囤积粮草辎重甚为艰难,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