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刻石,以威慑遁海复辟者;其四,作琅邪台,刻石,系统全面宣教新政文明。
第三次大巡狩。始皇帝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嬴政时年四十二岁。这次大巡狩路线是:咸阳——三川郡——胶东郡——芝罘山——琅邪台——返经恒山——经上党——西渡河入秦。从时间看,仲春出发,立冬前后归秦,堪堪一年。这次大巡狩与上次紧紧相连,其使命与上次大体相同。始皇帝第二次抵达海滨,登临芝罘山,留下了两篇刻石文字,其内容与峄山石刻大同小异。
这次大巡狩中发生的最大一件事,是三川郡阳武县博浪沙路段的刺杀皇帝事件。这一事件的真相,后来见诸史册:旧韩公子张良,携力士埋伏道侧壕沟,以一百二十斤大铁椎掷出,猛击嬴政皇帝座车,误中副车,刺杀未遂。当时,罪犯逃匿了,真相一直没有查明。嬴政皇帝下令在四周大搜查了十日,没有缉拿到罪犯。这次大谋杀,给帝国君臣敲响了复辟势力猖獗的警钟,使帝国君臣从“天下和平,靡不清静”的时势评估中警醒过来。
时隔年余,嬴政皇帝微服出行关中,夜行兰池宫外,又遭数名刺客突袭。若非随行四武士力战击杀刺客,嬴政皇帝也许那一次真的被复辟势力吞没了。博浪沙谋杀事件、兰池宫谋杀事件,是帝国新政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此后,嬴政皇帝与帝国权力的注意力,发生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性变化——从全力关注文明创建与盘整天下,转为关注对复辟暗潮的查勘,终于导致了三年之后对复辟势力的公开宣战。从大巡狩而言,博浪沙大谋杀事件,也导致了嬴政皇帝出巡使命的重大改变——从相对简单的新政宣教,转变为巡边、震慑复辟与督导实际政务三个方面。
第四次大巡狩,始皇帝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嬴政四十五岁。这次大巡狩路线是:咸阳——经旧赵之地——入旧燕之地——辽西郡——碣石——返回再经燕赵旧地——经上郡进入边地——巡视北边——南下归秦。这次大巡狩在史料中记载得最为简单,然实际意涵却最丰富,主要大事是:碣石宣教新政,督导迟滞工程(坏城郭,决通堤防),部署求仙事,巡视九原,部署反击匈奴战事。若将史料残留的“点”联结起来,这次大巡狩的实际作为,立即清楚地表现出内在轨迹——嬴政皇帝对内外战略之实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