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性,六国贵族复辟大潮必然再次到来,没有再次决战的胜利,大秦新政不能真正巩固。今日看来,这已经是大势所趋,是必然的了。
果真决战之日来临,大秦何以安天下?
仔细想来,嬴政皇帝深深地懊悔了。悔之者何?大大低估了复辟势力的顽韧抵抗也。身为总领天下的皇帝,你嬴政竟然全部用尽了后备力量,消散了秦政的轴心力量;你只全力以赴地创制文明,盘整华夏,抵御外患,竟没能给镇压复辟留下最为可靠的一支生力军。如此短视,何堪领袖天下哉!若是战场,你只看到了当下战胜,而没有看到即将到来的再次决战。你也看过上党长平大战遗迹,可你做到了武安君白起那般深谋远虑吗?没有!你嬴政多么像那个颇有几分迂阔的乐毅,一心只想以“化齐”方略,结束灭国之战,结果如何?非但没有化得了齐国,反倒是六年不下一座孤城,最终导致了齐国死灰复燃。
战场便是战场,打仗便是打仗。打仗要流血,要歼灭敌方,不会不流血地感化对方。身在战场,心在感化,何其迂腐哉!政治战一样,你嬴政灭人之国,夺人之地,毁人社稷,还打算人真正地服从新政,做驯服臣民,当真岂有此理哉!若是秦国被灭,你嬴政能甘心臣服于人?当初若看透此点,看透复辟势力之顽韧,自当留下老秦人根基力量。若当真三百万老秦人在,只怕六国贵族未必敢如此猖獗。可是,你嬴政今日才清醒的事,六国贵族只怕早早已经看到了。否则,那么多接踵而来的谶言、流言、刻石,纷纷说秦政必亡嬴政当死,其根基何在?由此看去,果真有一日复辟势力大举起事,安知不是自己的战略缺失所诱发?嬴政一生历经大风大浪,何惧决战;然则,对此等因自己犯错而诱发的决战,嬴政感到钻心的痛楚……
思绪潮涌,嬴政皇帝有些埋怨李斯了。
皇帝想不通一件事:如此重大隐患,李斯又如此清楚了解,为何不早日说出来?是他这个皇帝不容人言?清醒地说,自己对言路尚算是广泛接纳的,至少不足以使李斯这样的首席大臣缄口不言。李斯没有看到这一隐患的巨大风险?以李斯之明锐透彻,以及今日说及这一隐患时的忧虑,及对老秦人口散布的熟悉,不能说李斯没有想到。是李斯在选择进言的最好时机?不会也。果然选择时机,岂不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