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观测室建造完毕,陈灼试着查看了下观测室的功能。
整个观测室所处的位置在连通山脚的通道的旁边,仅需穿过消毒通道就能抵达。
观测室的大门由铁制成,轻推进入,映入眼帘的是几台处于关闭状态的屏幕。
不出意外的话,这里就是以后观察外界情况的地方。
接通电源,观测室由一片漆黑变得灯火通明。
之前的几台屏幕也随之亮起,外界的情况立刻涌入陈灼的视线。
此时正值黑夜,而在配备了夜视仪以及具备夜视功能的摄像头的作用下。
避难所外的环境依旧能被观察地一清二楚。
陈灼注意到,屏幕底部连接的控制台上,还留存着各种物理按键。
通过系统的描述,手指在按键上游走,发现观测室屏幕的角度也能随时调整。
真正做到了360无死角的观测。
不仅如此,这观测室里,还有附带观测雷达,其作用也体现在观测室里的一块屏幕上。
只不过这块屏幕不显示真实画面,而是一雷达图像,有些类似生物探测的样子。
这玩意的好处是,在有生物太过接近避难所时,可以及时报警提醒所里的成员。
满意地点点头,自言自语道:“有了这观测室,以后外边有动静自己人也不用外出探查情况了。”
虽说陈灼有自信自己外出能解决大部分麻烦,但真要是遇到丧尸群堵在避难所外。
那他也很有可能束手无策。
而现在观测室的观测距离大概在方圆400米左右,根本无需再担心外界风吹草动被他忽略。
观测室的情况基本就是这样,他几乎没法在功能上挑出其它的毛病。
唯一令他头疼的就是,避难所要位置这样一座观测室,其中的电量消费那是呈指数暴涨。
安装在外的几个监控探头耗电量还能接受,但加上里面的电子屏幕和控制终端。
如果一整天都开着的话,最起码也要消耗十几度电。
这无疑是让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看来之前靠着那些清洁能源,支撑整个避难所的用电的方法还是不太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