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察觉的幸灾乐祸。他一直嫉妒董旻在董卓心中的地位,这次董旻大败,正好是他打压董家势力的好机会。他在心里盘算着,等董旻失势,自己就能在军中获得更多的权力和资源,说不定还能借此机会除掉一直与自己作对的董璜和徐荣。
李儒站在原地,内心也在做着激烈的挣扎。他深知董卓对董旻的偏袒,也明白此事若处理不当,必将引发军中的不满。可他作为董卓的谋士,又必须为主公排忧解难。他在心里权衡着利弊,想着如何既能保住董旻,又能平息众怒,同时还要考虑到后续的战局和朝堂局势。
董卓自然明白大家的心思,作为上位者,有些事情他不得不做。就像这次董旻的事情,轻者贬为庶民,重者抄家问斩,哪怕他有心想要保住董旻,也是困难重重。毕竟,若不做出公正的处置,以后他又该如何统领西凉诸军呢?同时,这个处罚又不能由他提出,否则必然会落个残害兄弟、骨肉相残的骂名。
大汉朝的历史教训历历在目。昔日淮南王刘长阴谋叛乱失败被擒,汉文帝本只想让他尝尝苦头,便把他发配蜀郡,之后又打算召回。不成想刘长性格刚猛,最终在途中绝食而亡。当时,以仁孝贤君着称的汉文帝都被百姓作歌指责,歌唱淮南厉王的遭遇:“一尺麻布,尚可缝;一斗谷子,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汉文帝听到后,叹息道:“尧舜放逐自己的家人,周公杀死管叔蔡叔,天下人称赞他们贤明。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能不因私情而损害王朝的利益。天下人难道认为我是贪图淮南王的封地吗?”于是徙封城阳王刘喜去统领淮南王的故国,谥封已故淮南王为厉王,并按诸侯仪制为他建造了陵园。封立他的三个儿子:阜陵侯刘安为淮南王,安阳侯刘勃为衡山王,阳周侯刘赐为庐江王,他们都重获厉王时封地,三分共享。同时命令丞相、御史收捕拷问各县押送淮南王而不予开封进食者,一律弃市问斩。
董卓深知其中的利害关系,他只能把这个棘手的问题丢给李儒等人。李儒等人面露难色,却又无法推脱。就在这时,外面有人匆匆通报:“董旻书信到!”董卓叫人将书信拿进来,看完后递给李儒等人,冷冷地问道:“你们怎么看?”
董璜迫不及待地一把接过书信,手都因为紧张微微颤抖。他的眼睛快速地扫过每一个字,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