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此变得愈发猜忌多疑,对朝政也日益疏远,整日沉溺于修仙炼丹、追求长生不老之道,将国家大事统统抛到了九霄云外。大明王朝的国运,也因此走上了一条风雨飘摇的不归路。
他开始大肆挥霍民脂民膏,不惜耗费巨资兴建无数华丽的宫殿楼阁。百姓们生活困苦,怨声载道,可朱厚熜对此却充耳不闻。
这种种倒行逆施的行为,终于激起了广大民众心中压抑已久的愤怒与不满。一时间,各地纷纷爆发了此起彼伏的民变浪潮,社会动荡不安,大明王朝的统治根基也因此受到了严重的动摇。
与此同时,蒙古的俺答汗长期频繁地侵犯明朝边境地区,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和痛苦。特别是在嘉靖二十九年(公元 1550 年)的时候,俺答汗率领大军竟然直接逼近了北京城之下,这一事件被历史记载称为“庚戌之变”。当时京城内人心惶惶,局势异常紧张。
而在南方,倭寇同样肆虐横行,不断侵扰着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这些倭寇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他们不仅抢夺财物,还残杀无辜民众,使得许多家庭支离破碎、流离失所。
“南倭北虏”的局面一直持续存在于整个嘉靖朝时期,成为了朝廷面临的两大棘手难题。这种长期的外患侵扰给国家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不仅导致边疆地区民不聊生,而且使得国家财政负担加重,军事力量分散,内部政治矛盾也日益尖锐。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嘉靖皇帝及朝中大臣们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努力寻求解决之道,但却始终未能彻底根除这两个心腹大患。
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公元 1567 年 1 月),寒风凛冽,大雪纷飞。在这冰冷刺骨的寒冬之中,大明王朝的嘉靖皇帝朱厚熜于乾清宫内咽下了最后一口气,结束了他长达四十五年的统治生涯。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帝王,享年仅六十岁便与世长辞。
朱厚熜驾崩后,朝廷按照惯例选了庙号“世宗”,上谥为“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这个谥号高度概括了他一生的功绩与品德,但同时也反映出人们对于他复杂而矛盾的评价。
随后,朱厚熜被安葬在北京昌平区的十三陵中的永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