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神中的恐惧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丝希望的光芒。一些老人和妇女,开始低声啜泣起来,压抑已久的情绪终于得到了释放。
袁尚的承诺,如同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他们前方的道路,让他们看到了生的希望。
安抚了百姓之后,袁尚回到了中军大营,心情依旧沉重。三万多百姓,不是一个小数目,如何安置他们,如何保障他们的安全,都是摆在袁尚面前的难题。
回到营帐,荀攸早已备好了茶水。袁尚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茶水清冽,却难以驱散他心中的忧虑。
“公达,此事你怎么看?”袁尚放下茶杯,看向荀攸问道。
荀攸沉吟片刻,说道:“主公仁慈,心系百姓,实乃万民之福。只是,这三万余百姓,确实是个不小的负担,若要带着他们一起北上,行军速度必然会受到影响,粮草消耗也会大增。”
袁尚点了点头,这些问题他自然也想到了。多带三万多老弱妇孺行军,确实会增加很多困难,但如果就此放任不管,袁尚于心不忍。
“我意已决,带他们一起走。”袁尚语气坚定地说道。
荀攸闻言,并没有感到意外,他了解袁尚的为人,知道他绝不会做出抛弃百姓的事情。
“主公既已决定,攸自当尽力辅佐。”荀攸拱手说道,“只是,这三万余百姓,成分复杂,其中或许混有黄巾军的探子,不得不防。”
“嗯,此事我会注意。”袁尚点头道,“公达可有良策,既能安置这些百姓,又不影响行军?”
荀攸略作思索,说道:“依攸之见,可将百姓分为两类,青壮者,可编入辎重营,协助运送粮草物资,老幼妇孺,则集中安置,由士兵轮流看守。待到达广宗之后,再做进一步打算。”
“广宗?”袁尚眉头微皱,“公达是想……”
荀攸微微一笑,解释道:“广宗乃是张角老巢,城内粮草物资必然堆积如山,届时,可从黄巾军手中夺取粮草,以供百姓所需。”
袁尚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之色,荀攸的计策,可谓是一举两得。
“公达之计甚妙!”袁尚赞道,“就依公达所言,传令下去,明日一早,犒赏三军,收拢百姓,拔营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