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闫埠贵和刘海忠都相继跟着买了一辆。
院里的人时不时的也会找到他们头上,借用自行车驮点东西。
特别是那些农村还有亲戚的,时不时的还会给送点粮食来城里。
一袋粮食或者土豆红薯这些,少说也有个几十上百斤。
从车站到四合院,还有好一段距离,以前要不就是自己硬扛回来,多一点的话就只能叫板儿爷了。
现在院里一下多出三辆自行车,所以大家时不时的都找他们借车。
大家也都按照之前说好的,用完擦干净车,如果有损坏也得负责修好。
何雨柱之前也把自行车借给别人用过几次,后来闫埠贵把事情揽下来之后,才慢慢没人再找他借了。
事情的起因还是闫埠贵从中看到了商机,不然他哪会这么好心。
主要是大家一般情况下借车,都是用于驮运粮食。
以闫埠贵的性子,不管谁借他的车用,都得收点好处才行。
但是何雨柱和刘海忠肯定不会这样,何雨柱是单纯看不上,刘海忠是觉得自己作为院里二大爷,也不好意思。
所以几次过后,就没人再借闫埠贵的自行车了。
因为这事,闫埠贵还特意找上何雨柱和刘海忠,让他们以后遇到借自行车的,就全推到他这来。
何雨柱和刘海忠肯定满口答应,之前是不好意思拒绝,现在闫埠贵出面,他们也乐得这样。
毕竟平时习惯了骑车上下班,偶尔被别人借去,腿儿着去上班还真不习惯。
时间长了,大家用习惯了,自己的自行车不成公用的了吗。
以后谁都有事没事的来借车,反正没有任何付出,最多用完擦干净车就行。
本来闫埠贵教小学,下午下班就早,偶尔下午没课还能提前回家,找他借车是最方便的。
之前何雨柱和刘海忠面对借车的人,都不好意思拒绝,现在全推给了闫埠贵。
之后闫埠贵每次借车给别人,都会想方设法的弄点好处,一点棒子面,或是几个红薯、土豆,就看你借自行车驮的是什么,反正多少得给一点儿,慢慢的也就形成了惯例。
对于这个结果,何雨柱觉得挺好,就不能惯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