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罐笼降到井下时,闸门还没打开,就听到外面有人在喊:“老王,是你吗?”声音中满是急切与不安。
“是我,我回来了。”王正平高声回应着。
等闸门打开,战士们看到外面有几名矿工正手持鹤嘴锄和铁钎等物,小心翼翼的打量着这边。
当他们的头灯照到战士们身上时,所有人都愣住了,先是一脸的惊愕,继而转为难以置信,最后则是无尽的狂喜。
他们和王正平一样,瞬间泪流满面,嘴唇不停的嗫喏着,却没能发出声音来,千言万语都堵在了嗓子眼里。
许久,一名矿工如梦初醒,转身朝着矿井深处发足狂奔,边跑边声嘶力竭的呼喊:“有救啦,部队来了,来救咱们啦!”
激动的声音在巷道中回荡着,久久不散。
随后,王正平带着战士们来到了井下的临时避难硐室。
临时避难硐室是建在矿井下各危险工作区域的密闭空间,依托矿井巷道构筑而成,具备很好的防护性能,能够抵御一定的外力冲击。
硐室内常备氧气、水、食物、急救药品、废气处理等物资和设施,当灾变发生时,遇险人员可以迅速躲进去等待外部救援。
临时避难硐室的铁门被推开时,浑浊的空气扑面而来,三十平米的空间里挤着四十多人。
进门之后,数十名矿工涌了过来,队伍中还有十几名被困的群众。
一个青年半躺在角落里,他的右腿被绷带层层缠绕着,绷带上血迹斑斑。
更令人揪心的是,人群中有个看上去三四岁的孩子,小脸烧得通红,双眼紧闭,小嘴干裂,时不时发出几声微弱的呻吟声。
此刻,所有人都在无声的抽泣着,任由泪水肆意流淌,冲刷着脸上的污垢。
战士们环顾四周,看到临时避难硐室的墙壁上,有人用粉笔歪歪扭扭写下了生存守则:
第一、 坚决杜绝烟火;
这几个字写得格外用力,旁边还画了一个大大的叉,警示意味十足。
第二、 每盏矿灯每日限用十分钟;
第三、尿液必须集中收集;
这项看似尴尬的指令,却很不简单。
第四、食物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