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雨柱又将目光投向了倭国的科研与工业领域。他通过情报掮客知晓,倭国一家顶尖的电子研究所,正在生产先进的半导体制造设备,这种设备能大幅提升芯片的生产精度与效率,而彼时国内在这方面正面临技术瓶颈。1967年的倭国,科技发展迅猛,对这类关键技术严防死守。
何雨柱花了整整三天时间,每天天不亮就来到研究所周边。他扮成普通路人,在街道上徘徊。他巧妙地与附近的小商贩、环卫工攀谈,从他们口中套取研究所的日常运作信息。夜里,他只能借助简单的望远镜,仔细观察研究所内人员的进出规律。当时没有先进的电子设备,他只能用最原始的办法,将观察到的信息默默记在心里。
一番努力后,他设法搞到了研究所的布局图。原来,研究所内部结构复杂,分多个功能区,那台关键的半导体光刻设备,放置在核心研发区的地下一层,那里戒备最为森严。研究所的安保虽比不上后世的高科技,但也不容小觑。除了每隔十五分钟巡逻一次的常规警卫,围墙四周设有通电的铁丝网,一旦有人触碰就会发出警报;研究所内部的通道、实验室门口还布置了简易的感应装置,通过细微的压力变化来察觉异常。
何雨柱为此做了精心的准备。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狂风呼啸,暴雨如注,何雨柱知道,时机到了。他身着一身黑色的紧身衣,趁着警卫换岗的短暂间隙,快速翻过研究所外围的矮墙。他小心地沿着预先观察好的巡逻盲区前行,每一步都尽量不发出声响。飞速穿过障碍,就这样成功潜入其中。
研究所内,一排排高大的设备整齐排列,精密的线路与复杂的零部件在微弱的应急灯光下闪烁着科技的光芒。何雨柱屏气敛息,小心避开巡逻的警卫,凭借对布局图的熟悉,一路朝着核心研发区奔去。终于,他找到了那台关键的半导体光刻设备。这设备体型庞大,足有两人多高,由大量坚固的金属与精密的光学部件构成,上面布满了各种指示灯与操作按钮。何雨柱开启空间能力,手掌轻轻抚过设备外壳,刹那间,这台设备连同配套的技术资料一股脑收入空间。
就在此时,设备被移动触发了警报,尖锐的警报声瞬间在研究所内响起。何雨柱丝毫没有慌乱,他凭借敏捷的身手,迅速朝着预先规划好的撤离路线奔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