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从这条道路中,他们可以确定此生为之奋斗之目的。
或出将入相,或治理家国,或为一地百姓之父母官。
知道自己接下来要做什么,便是闻道了。
有了这个心境,便会不断地充实自身,在这个过程中,凝聚浩然气。
若不走科举致仕,那就走立学之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科举致仕一般,也是一种救世之路。
万千大道,殊途同归,唯一目的,便是救世。
这是学问建立之初的目的。
所谓小学治国,大学治世,就是如此。
儒生接下来的心境,便是明道。
确定自身践行的道路之后。
就要去想,该通过什么方式,去走到路的终点了。
比如要投身官场治世,当了大官,就要去想,用什么方法救世,是依法救世,还是推陈出新,用改革救世。
此为明道。
在这个阶段,体内不仅会存在浩然气,还会具有功德。
毕竟,自身已走在救世的道路上,所作所为,都会帮助到百姓。
倘若路走错了,百姓因此受害,道心自然也就崩塌了。
唯有具有功德的读书人,才能不以官印为媒介的情况下, 将体内浩然气与自然伟力相互沟通。
也就是将浩然气外放体内,到达异士的程度。
至于证道
便就是成圣之路了。
也就是此前说过的三不朽。
无论闻道还是明道心境,至多只能做到立功或是立德、又或立言。
不可能三者兼备。
但到了证道阶段,就要尝试着,一起去走这三条路了。
走不通,儒生的路,便也走到了尽头。
这也是为什么,一些读书人,明明做了大官,却不复少年,甚至成了恶龙的原因所在。
因为他们知道,他们踏不上证道之路的终点,不可避免的沦落为俗人,开始贪赃枉法
如今。
蓁儿就已经到了明道的心境。
今后随着学问的深入,体内积攒的浩然气,将会越来越多。
院外那中年书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