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头巴脑的,好好多写几篇论文,保证能让他老人家笑得合不拢嘴。”
徐生洲倒是想到另一个问题:“貌似成老师当时跟我许诺过,只要我再发一篇四大,马上就能毕业?”
张安平顿时有种恨铁不成钢的神情:“你看看你,急功近利了不是?发论文从来都只是做学问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不是为了发论文而做学问,千万不能本末倒置。再说,你投了稿就一定能过稿?过了稿就一定没有修改意见?没有修改意见就一定能发表?都不一定吧!”
徐生洲倒是有这个自信,毕竟“系统出品,必属精品”。系统都认定这篇论文为中级,价值点积分,约等于一个小目标,那么不出意外上稿应该没问题。至于出了意外,——都出了意外,谁还能想到会是什么结果?
张安平转身从书架上抽了本杂志,打开某页,递给徐生洲:“看看这篇最近发表在《jaathc》(《米国数学会杂志》)上的论文,通过解出一个四阶完全非线性椭圆方程,成功证明了‘强制性猜想’和‘测地稳定性猜想’这两个国际数学界60多年悬而未决的核心猜想,很重要对不对?猜猜它从投稿到正式发表花了多久?足足6年时间!问题是发表周期如此之长,在数学界并不鲜见,比如今年rb数学家望月新一发表的论文,就审核了8年。你觉得你能够插队么?”
“呃……”徐生洲知道不少期刊拖延症很严重,没想到数学期刊更是拖延症晚期。
张安平语重心长地劝道:“如果你真想靠再发一篇四大,实现提前毕业的目标,就不能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刚刚投稿的那一篇上。你要是单纯指望它,说不定你同学都毕业了,你那篇论文还没过审呢!所以我觉得,你应该全面撒网、重点捕捞,不如再写几篇论文,在别的‘四大’期刊上也投投,没准儿就东边不亮西边亮了呢?”
徐生洲眨眨眼睛:张安平说的有道理么?当然有,而且很中肯,貌似处处是在为自己考虑。但怎么感觉有点大忽悠的味道呢?
张安平语气一转:“当然,我这只是单纯的建议,具体怎么办完全在你。反正成老师已经跟你承诺了,你再发一篇四大,才能提前毕业。咱们就按照约定的来。到时候你发不了,可就要按照全日制学术硕士的培养方案,老老实实来上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