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是理科。
依托裂银杏树和陈康彦的相关研究,办好生物专业,以后还可以扩展到药学方向。依托杰青肖和平,简文桐,还有自己,可以适当发展数学专业,——但规模一定不会很大,没办法,数学太靠天赋。以最低录取分数线招进来的学生,99都不适合学数学,要是按照国家的专业课程标准,保准个个都得“自挂东南枝”,不是挂在高树(高数)上,就是挂在代树(代数)上。到最后只能是大放水,搞得积分不讲测度、微分不讲流形、代数不讲范畴、几何不讲同调,完全就是个假数学系!
如此以来,理科还缺少一门。
徐生洲曾想过,既然已经开办了生物专业,干脆在“生化环材”四大天坑里一条道走到黑,再搞个化学专业或者材料专业。每个专业挖2个杰青优青,再招聘30位左右的博士,花费不超过1个小目标,应该就可以勉强撑起架子来。后来想想,毕业之后的就业问题实在难以解决,不能误人子弟,这才作罢。
在这个时候,他也考虑过成立物理专业,最后同样以不好就业而搁置。
不过他转念一想,成立物理专业确实为时过早,但可以未雨绸缪先成立一个物理研究所,最好是研究理论物理的,有道是“理论物理学家费纸,实验物理学家费钱,理论实验物理学家费米”,成立理论物理研究所是“惠而不费”。等时机适宜,再成立物理专业。
这个念头在他脑海盘旋许久,没想到机缘凑巧,今天就遇到了理论物理专业的博士生学位论文,而且手里还有5次“真诚的邀请”。
可不是瞌睡遇上了枕头?
他在翻看的同时,也间或使用“中级超凡卓绝的学术眼光”来分辨论文中所蕴含的学术价值,捕捉其中的闪光点。不知是送审的这几篇论文含水量充足,还是自己现在的眼界太高,愣是没发现什么让自己吃不准的东西,系统大爷也是没有任何反应。
直至翻到第六本的时候,徐生洲才发现一点好玩的东西。
因为外审是匿名的,徐生洲不知道论文的作者是谁,但从论文中不难看出,这位博士是跟着导师做重味重子产生、衰变和cp破坏等方面的研究,论文本身平平无奇,唯独最后一章《结论与展望》中从理论上预言Λb重子的某种衰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