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科技职业学院家底太薄,流失5位以上的杰青或长江,绝对是不能承受之重,还不如让徐生洲一贫如洗、白手起家来得干脆!
该怎么完成系统的任务呢?
校友什么的就别指望了。那种无限趋近于零的概率,相当于抽奖抽到一个格罗滕迪克或者舒尔茨,所以直接就被徐生洲忽略。
那就只能从在校教职工入手。
引进一两位重量级院士候选人,然后坐等他转正?
感觉很靠谱,其实不可行。
因为想上院士是个系统性工程,个人实力很重要,所在的平台同样很重要。就算你有实力,一旦跳槽到民办大专,相当于1910年净身入宫、1949年叛变投敌,完全是自绝后路。但凡智商在线的,都干不出这事儿!
自己培育院士候选人?
听上去很荒唐,实际上有机会!
比如陈康彦对于裂银杏和裂银杏内酯的研究,一旦突破裂银杏繁育驯化或者裂银杏内酯人工合成的瓶颈,就凭裂银杏内酯的显着功效,学术江湖里自有其位置。
当然,就像上面说的,院士增选是个系统性工程,前提是你得行。以第一完成人获得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或者2项国家科技进步\/技术发明二等奖,是目前的基本配置。但这只是打底,关键还得有人说你行才行。比如背后力挺你的院士大佬们的态度。如果你的院士亲友团足够给力,别说不是第一完成人,就是没有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照样能给你戴上院士的帽子。
反过来也同样成立。
如果你“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孤家寡人,就算你有2项、3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照样会被两院拒之门外!
不对,都不用两院来拒,直接在最初提名推荐环节,你就已经名落孙山了!
然后就开始热身参赛。新世纪以来,很少有人能在院士增选中一击而中的。既然不能,那就只能一次次刷名声、一次次摸彩票。
热身可不是报个名、填个表,就能回家等结果的,那是要真金白银砸进去。基本上运作一轮,就要花费几千万以上,像医学部这类竞争激烈的热门学部还得另加钱。当然,像数理学部这类冷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