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必须要考虑未来几十年的生存问题。又或者说,我们怎样设置专业,直接决定在未来几十年的倒闭潮中能否生存下去。”
在座众人都陷入沉思之中。
劳新芳又道:“当然,我们都很清楚,在市场化的大潮中,除了名气、兴趣等少数因素外,绝大多数人选择大学,首先考虑的是毕业后的就业问题。秋风未动蝉先觉。时至今日,其实很多大学已经有意无意地开始了差异化求生,概括起来有三个取向,首先就是徐校长、苏主任刚刚提到‘职教化’。这是很多民办高校、地方普通院校的选择,针对大多数普通家庭的普通孩子,智商平平,只想学个一技之长,在社会上有个谋生手段,于是把大学办成高级点的职业技术培训中心。”
徐生洲叹息道:“没想到我看不上的‘职教化’,居然是很多高校的图存之道。果然‘存在即合理’!你接着说。”
劳新芳竖起第二根指头:“第二个取向是‘高中化’。此类学校一般是地方上小有名气的文理类综合大学,它们把大学当成高中,把毕业季的考公、考教、考研等当成另一场高考。由此出发,它们会把教学重点放在英语、数学、思政等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学科,非常注重学生的应试、写作、语言表达等能力。很多专业课虽然按照规定设置,但内容浅显、给分畸高,就是让你风风光光走出去。在家长看来,学生毕业出路比较好,反而成了他们眼中的香饽饽。”
徐生洲道:“就是那些考研基地嘛!我知道。”
劳新芳竖起第三根指头:“最后一个取向是‘研究院化’。此类院校一般是985、211,或者地方上的重点院校。它们既弯不下腰搞‘职教化’,又不愿抹不开脸搞‘高中化’,只能拼命地卷科研,于是每个院系、每个老师,甚至每个学生,都必须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到以科研为主体的竞争中,整个学校更像是个大型的研究院。在竞争中获胜的学生,可以保研、出国、选调,又或者到较好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外企国企工作,也是不愁就业。”
徐生洲终于明白自己的困境在哪里。
他有心把学校“研究院化”,但学生太拉,玩不起。
现实最适合的出路是“职教化”,但他自己又不愿意,估计系统大爷也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