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升本、改大之后,真可以挖几名院士过来!”
徐生洲说道:“现阶段杰青、优青就够用了,院士是战略性核武器,一时半会儿反而用不着。不过,院士这种大杀器,咱们迟早会有的!”
关键这是系统大爷指定的任务。
在未来三届的院士增选中,学校至少有一名教职工成功当选院士。
没有院士,系统大爷都不会放过徐生洲的!
听到徐生洲放卫星,何兴华、莫晓彤都有些憧憬,反倒苏山月、劳新芳这两位正经八百的博士,心里有些不以为然。她俩都就读于有博士点的学校,算是高等院校体系中的中上等,也难得有一两位全职的院士。一所民办院校也想有院士?
想什么天鹅肉吃呢!
徐生洲继续说道:“我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咱们学校的经费来源,尽量不依赖学生的学杂费。据我所知,很多民办高校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学生学杂费,导致学杂费偏高,少则每年一两万,多则每年万。有些民办高校为了维持运转,又不断扩大招生规模,每年招三四千人,无形中降低了生源质量。由此导致师资力量不足,又影响到教学质量,形成恶性循环。”
此事关系学校的财源,不容他人置喙,所以何兴华等人都保持了沉默。
只有苏山月插了一句:“我们之前不是合并了紫金信息、雨花理工、三江技术、钟山财会那几所学校吗?那些学校的学生到了我们学校之后,发现环境更好、教学更认真,宿舍都是四个人一间,学杂费反倒比以前便宜不少,都大骂以前的学校,说要推荐熟人读我们学校。”
“所以说,学校的良好口碑,就是这样慢慢形成的。”徐生洲又接着刚才的话题说道:“我算过,就算每年招4000人,每人收5万块钱的学杂费,升本成功后有四届在校生,一年收入也不过才8个亿。还不及我募(chou)捐(jiang)来的钱多,却给自己背上了那么沉重的包袱!因此,我的想法是,以后学校每年招生人数在2000人上下,学杂费在8000-元左右,经费来源前十年主要靠募捐和土地转让金,十年以后主要靠校办企业收入,比如裂银杏内酯口服液。”
苏山月颇为吃惊:“每年只招2000人?”
徐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