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嘉阳最先表示同意:“好!同去、同去!”
对于学术新人来说,哪怕优秀如卢嘉阳,饭也要一口一口吃。步子太大,容易扯着蛋。就像发文投稿,最好先拿国内期刊试试水,再去sci三、四区打打野,等经验值拉满,学术圈混得脸熟,最后憋个大招,冲击一区或顶刊。
像石墨烯驾驭者曹原,堪称天才中的天才,那也不是直接去nature、science开荒。他最早的论文是发表在sci三区的journal of agis and agic aterials(《磁性与磁性材料杂志》)上,然后进阶到sci二区的physical review b(《物理评论b》),最后才走上狂刷nature之路。
像徐生洲这样发了3篇国内核心、1篇sci四区,就直接投“四大”而且发表出来的,除了论文质量确实够高外,背后未尝没有系统大爷的黑手。不能拿来作为范例。
同样道理。
卢嘉阳要想在学术会议上扬名立万,最常规的历程应该是先有资格张贴墙报,拿个最佳墙报奖;再努努力,争取有机会做口头报告,到这时候,已经可以算是青年才俊、学界的未来之星。接下来的目标,就是拿到分组邀请报告,这个层级基本上都是各个分支学科的大佬,不是“杰青”“长江”,也是在往这个方向奔跑的路上。
至于大会特邀报告,这就厉害了,说明你在过去几年里,做出了放眼全国都数得着的巨大成绩,必须请来让大家学习瞻仰一下。享受这个待遇的,不是院士,就是院士候选人或后备军。
卢嘉阳现在还不够奢望“邀请报告”。
他的目标就是争取明年年会能张贴墙报。
所以他最想去看看别人的墙报都是怎么做的,写那些内容,有什么热点。尤其想听听徐生洲这样的大佬对各种墙报的点评,才能有的放矢,也方便自己避雷。
文优谈和他抱有同样的心思,也连连附和道:“我也要跟着徐老师学习一下。”
衡平站起身:“那就一起去!”
高健作为大会的工作人员,陪同重要客人参观是题中应有之义,当仁不让走在前头,引着大家往墙报区走去。他边走边介绍道:“根据注册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