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百胜、所向披靡。
可即便慕容垂从未尝过败绩,如今也沦落到寄人篱下,却日夜被人监视,不得重用,战战兢兢地活着。
如此看来,单纯依靠打仗,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此时,慕容垂开始思考天道的运行规律。
他脑海中浮现出《道德经》的片段,他紧闭双眼,凝神打坐,用心感受大自然的花开花落、潮起潮落、兴衰成败、生老病死等自然之道。
道法自然,慕容垂瞬间领悟到,一切都应顺其自然,不可强求,不可违背自然之力。
如今燕赵大地的百姓不愿追随慕容家复国,说明复国时机未到,当下唯有静静等待天时。
想通这些后,慕容垂顿感豁然开朗。
慕容垂对《道德经》的理解更上一层,他深刻认识到,当年老子的《道德经》并非书写而成,而是其对大自然规律的领悟所得。
《道德经》并非让人诵读背诵,而是让人去领悟。
只要能领悟大自然的运行规律,每个人无需阅读原本的《道德经》,其精髓自会存于心中。
正因如此,当年秦始皇烧毁《道德经》实则并未将其真正毁灭,因为《道德经》所代表的是大自然和宇宙的运行规律,绝非简单烧毁竹简就能消除。
严格来讲,《道德经》是无法被消灭的。
感悟完《道德经》的天道规律后,慕容垂又想到了那求而不得的《仁义经》。
如今前秦已基本统一北方,百姓安居乐业,无人愿意战火重燃。
如今再向百姓讲述家国大义、民族仇恨,已无人响应。
慕容垂深刻领悟到另一层道理,世人皆争抢《仁义经》,以为凭借几页纸、几卷竹简就能夺得天下?
然而,《仁义经》的核心价值在于用心施行仁义之政,而非表面上获取仁义之书。
拥有《仁义经》的嬴政失去了天下,拥有《仁义经》 500 年的麦积山林家未能得天下,拥有《仁义经》的石勒也未得天下,唯有施行仁政的苻坚如今真正坐拥天下。
想到此处,慕容垂开始反思过往的过错,自己过于注重追求表面的得失,而未深入探究事物背后的运行规律。
看来,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