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永乐元年,明成祖朱棣历经四年靖难,终于打回南京,夺得最高皇权。”
“他登基后,便有心要采【各书所载事物类聚之,而统之以韵】,集合【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编成一书。”
“翰林院侍读学士解缙奉明成祖谕召集百余人组成编修班子,次年进呈。成祖览后,赐名《文献大成》。”
“但朱棣认为 此典【尚多未备】。故而又延揽四方文儒宿学达两千余人,广集天下图书七八千种,按韵编排,汇为一书。”
“永乐五年,姚广孝呈《进永乐大典表》,成祖审阅后甚为满意,并亲自撰序,正式定名《永乐大典》。”
“永乐六年冬,全书告成,计卷,目录与凡例60卷,分装册,共约37亿字。”
“《永乐大典》与一般类书不同,它以韵为纲,以字隶事,每一单字下分类汇集与该字有关的各种资料,把以韵排序与按类部次相结合,并在一些事项下面附有总论,每一事目有一个标题。《永乐大典》在韵字的下面首先注明该字在《洪武正韵》和其他各书的注音、训释,还要标明篆、隶、行、草、楷等各种书体和异体字,内容十分丰富。裁选的典籍或文章一般列在辞目下面。但根据具体情况,有些也列在标目字的下面。”
”《永乐大典》收录有上自先秦,下至明初的七八千种古代典籍,且对所收文献甚少修改,堪称【典籍渊薮】。”
“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令人痛心的是,在《永乐大典》副本录毕之后,文献中便几乎再难寻到有关大典正本的记述。”
“经历了五六百年的岁月风雨,正本至今下落不明,副本更是星散飘零,百存一二。截至2017年底,《永乐大典》副本仅发现有418册,即便是这400余册,也散落在世界各地。”
“在明万历年间重修《文渊阁书目》时,大典所收之书已十不存一。”
“同样据清朝康熙年间,翰林院侍读学士高士奇撰《续编珠》记载,《永乐大典》副本早在明清鼎革之际已有佚失。”
“清朝雍正年间,《永乐大典》被移至翰林院敬一亭后,但副本屡遭厄运,绝大部分被有近水楼台之便的官员盗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