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的李铁船携着仆人老范,毅然踏上了那漫漫长途,每一步都似承载着无尽的希望与艰辛。他们一路向西,先是艰难地攀爬华蓥山,山风呼啸而过。二人手脚并用,在崎岖的山路上奋力前行,汗水湿透了衣衫,却未曾有丝毫停歇之意。终于成功翻越后,他们马不停蹄地赶到广安渠江,登上一艘略显破旧的船只。船只顺流而下,江水滔滔,拍打着船舷,发出沉闷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旅途的故事。一路舟行,途经诸多风景,最终抵达重庆长江朝天门码头。稍作休整后,他们又换乘江轮向东进发,江轮在波涛汹涌的浪尖上起伏颠簸,让人惊心动魄。历经风雨,终于经过上海到达天津港。上岸之后,他们又匆匆备好马匹,向着北京疾驰而去,马蹄扬起阵阵尘土,在夕阳的余晖中,留下一路奔波的身影。
李铁船家中虽有田有地,然并非富裕殷实之家,根本无力承担长期住客栈的高昂费用,且在北京举目无亲,无依无靠,借宿亦成奢望。幸得他多方打听,知晓北京有个四川会馆,专为到北京赶考的举子提供免费住宿之处,只是个人生活费尚需自理。会馆的日常经费,多赖四川富绅以及那些川籍举子中进士当官后的慷慨捐助,才得以维持运转。白天,李铁船置身书院之中,如一块干涸的海绵,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甘霖。夜晚,他回到会馆,与来自四川的举人们围坐一团,畅谈家乡的风土人情、奇闻轶事。众人你一言我一语,欢声笑语不断,说到妙趣横生之处,更是哄堂大笑,那笑声在会馆中回荡,驱散了他在异乡的孤独与寂寞,让他感受到了一丝久违的温暖与亲切。
李铁船落榜后的第一年,他有幸搬进了崇文勤公家,住宿条件较之前有了显着的改善。新的居所干净整洁,屋内陈设虽不奢华,却也一应俱全。他心怀感激,更加努力地投入学习之中。第三年,他又迁至同年生好友黄啸洲家。时光匆匆,儿子已然 4 岁了,而他在春季会试中却再度名落孙山。举人虽享有一些优惠政策,名下田地可免缴朝廷赋税,却不能直接出任县令之职,只能屈就于其他官员手下充当幕僚,类似秘书之职,或者受聘为七品以下衙门吏员。
为了减轻家中的经济重负,同时也为了能留京继续学业,备考科举,李铁船在老师的热心推荐下,毅然考取了北京景山学汉语教师。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