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缓缓停下,伸出手拿起旁边的热茶,轻抿一口,然后轻轻放下茶杯,再次开口问道:“你今年多大岁数?是广东人吗?” 她的眼神重新落在李准身上,带着审视与询问。
李准赶忙大声回答:“臣今年35岁,是四川邻水县人,到广东生活18年了。” 他的声音在宫殿中再次响起,打破了短暂的寂静。
太后微微皱眉,似乎对李准的回答很感兴趣,又问道:“哦,那你多大岁数到广东的?” 她的目光中多了几分探究,身体也微微向前倾。
李准深吸一口气,轻声回答:“臣,17岁时到的广东。” 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对家乡的怀念,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温情。
太后眼中露出好奇的神色,追问道:“哦,四川离广东很远的,你怎么到广东的?” 她的眼神紧紧盯着李准,仿佛要从他的表情中找到答案。
李准略微抬高一下头,眼神中闪过一丝自豪,回答道:“臣父亲当年在广东河源县令,臣全家从广安渠江乘船,经过重庆到上海,再由上海乘海船到广州,最后乘大隆船是经东江到的河源。” 他的声音中带着对父亲的敬重。
太后微微眯眼:“哦,够远的,你家人习惯吗?”
李准郞声回答:“确实远,臣计算过,有3620里。臣母亲很不习惯,因水土不服,42岁时就走了。”
太后停顿会问:“哦,你母亲受苦了。那你父亲呢,他是谁?” 她的眼神中充满了疑问,目光如炬。
李准眼中闪过一丝激动,声音也不自觉地提高了几分,回答道:“臣父亲叫李微庸,字铁船,辛丑进士,乙科第13名。曾在广东5县做了十年知县,后蒙皇太后皇上恩典,派充督办四川矿务商务大臣、南洋赈捐大臣。” 说着,李准再次取下官帽,恭敬地放到垫子边上,然后重重地磕头三下,额头与地面碰撞发出 “咚咚咚” 的声音,每一下都饱含着对太后和皇上的敬意,以及对父亲功绩的自豪。
太后听到李微庸的名字,停顿了一会,眼中露出回忆的神色,略有所思,小声问:“哦,我记起来了,当年我娘儿俩落难西安时,李微庸联合四川乡绅捐了十万两白银送到西安,自己也带头捐了2万白银还。后来皇上还下旨奖励了。皇上,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