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风雨如晦的晚清末年,列强的坚船利炮如阴霾般笼罩着华夏大地,广东海防形势岌岌可危,每一寸海岸线都仿佛在风雨中颤抖。李准在深入调研、反复权衡后,内心的使命感如熊熊烈火般燃烧。在多方的不懈奔走与努力下,他毅然决然地开启了对水师相关设施与人员培养的全面规划,决心为风雨飘摇的大清海防筑起一道坚固的壁垒。
彼时,西江之上,外国兵舰依旧耀武扬威,尚未撤离。然而,令人振奋的是,李准在香港精心订制的 4 艘兵舰已顺利完工,历经波涛汹涌的航程,全部抵达虎门。
当那四艘兵舰如钢铁巨兽般缓缓靠近虎门时,尖锐的汽笛声骤然划破长空,惊起一群栖息在岸边礁石上的海鸟,它们扑腾着翅膀,慌乱地飞向远方。港口的海水被巨大的螺旋桨无情地搅起层层雪白的浪花,好似无数条舞动的白色绸带,在诉说着这一历史性时刻的到来。百姓们早已听闻消息,纷纷赶到港口,翘首以盼。孩子们在人群中兴奋地钻来钻去,叫嚷着:“看呀,好大的船!” 老人们则微微眯起眼睛,眼中满是对这些新奇事物的惊叹,他们的心底深处,满怀着对大清海防力量得以增强的殷切期待。而士兵们,个个身姿挺拔如松,整齐地排列在港口两侧,手中的长枪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冰冷的寒光,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自豪,仿佛在向这些兵舰庄严宣誓,他们将与之一同守护大清的万里海疆。
李准独自伫立在港口的高台上,迎着海风,他的目光紧紧地锁定在这四艘兵舰上,内心犹如波涛汹涌的大海,久久无法平静。这些兵舰,不仅仅是几艘钢铁铸就的庞然大物,更是他多年来对大清海防事业的希望与寄托,是他心中那团不灭的火焰具象化的体现。
兵舰靠岸后,一场庄重而肃穆的命名仪式如期举行。仪式结束的那一刻,李准一刻也未曾耽搁,立刻召集随行的官员和技术精湛的人员,迅速登上了 “江大” 号兵舰。刚一踏上甲板,一股崭新的气息扑面而来,崭新的设备散发着淡淡的机油味。
林国详,这位对兵舰了如指掌的专业人士,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快步走到李准身旁,滔滔不绝地介绍起来:“军门,您瞧,每艘船上都配备了一门 7 升半、15 倍长的克虏伯新式退管炮,这可是当今世上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