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品质,在市场上颇受欢迎,获得了可观的利润。这些利润又反哺给水师,为水师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支持,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这种官建民营的模式,堪称绝妙之举,不仅解决了水师的实际需求,还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在当时,广东作为经济与商贸重镇,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繁荣的商业环境,吸引了大量来自四川、云南、贵州三省的人士。他们怀揣着梦想与抱负,背井离乡来到广东,或投身商业经营,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在商场上摸爬滚打,试图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或任职官场仕途,希望能在这片土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为地方和百姓做出贡献。
李准敏锐地察觉到这一群体远离家乡,内心渴望有一个能够凝聚乡情、互相交流的场所。于是,他积极倡议建设川云贵三省会馆。李准深知,要建设这样一个规模宏大的会馆,需要大量的土地和资金,而土地是首要解决的问题。他没有丝毫犹豫,慷慨地将自己位于东门外右僚边的 11 亩土地捐献出来,作为兴建会馆的基址。
此倡议一经提出,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得到了众多有识之士的热烈响应。广东的潘师,为人豪爽大气,在当地有着广泛的人脉和影响力,他第一个站出来表示支持,并承诺会尽自己所能提供帮助。贵阳的陈少石,心系家乡同胞,一直希望能为在广东的贵州人做些实事,他对李准的倡议赞不绝口,积极奔走相告。华阳太守王学臣,为官清正廉洁,关心民生福祉,他认为建设三省会馆不仅能增进三省人士的情谊,还能促进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意义非凡,于是也大力支持这一倡议。云南龙子城提督,作为武将,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觉得这样的会馆能让在异乡的云南人感受到家的温暖,也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支持的行列。以及五指河观察李秦峰等各界名流,纷纷响应,他们有的捐款,有的出力,为会馆的建设出谋划策。
法政学堂监督夏用清、夏叔清两兄弟,也对这一计划极为赞成。他们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希望通过会馆的建设,能为三省子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发展机会。在他们的带动下,学堂的许多师生也积极参与到捐款活动中来。
大家齐心协力,踊跃捐资,筹集的资金统一存于天顺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