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人不知,哪个不晓?”
道台接着问道:“那大人可知道苏东坡是哪里人?”
李准放声大笑,回答道:“苏氏父子三人,都是我们四川眉山县人士,这我又怎会不知?”
道台闻言,眉飞色舞地讲述起来:“苏东坡的一生,命运多舛,先后三次遭受贬谪。首次被贬至黄州,在那里,他触景生情,感慨万千,挥毫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第二次,命运的无常又将他无情地抛至广东惠州。而最后一次,他更是被发配到了遥远而荒僻的海南岛儋州。此地与京城相隔千里,仿佛一道难以跨越的天堑,真可谓是天之涯、海之角,遥不可及,犹如梦幻中的虚无之境。当年在儋耳居住时,见当地民众大多饮用咸滩积水解渴,苏轼心急如焚,毅然挺身而出,亲自带领乡民挖掘了一口饱含希望的水井。那井口犹如大地睁开的明亮眼眸,井水清澈如镜,甘甜似蜜。乡民们饮用此井水后,疾病渐渐减少,仿佛被神奇的力量驱散。这口井,成为了苏轼为百姓谋福祉的不朽见证,恰似一座巍峨的丰碑,永远矗立在民众的心中。”
李准听罢,激动不已,他感慨地说道:“如此说来,这东坡井意义非凡,我必须要前去瞻仰一番。”
于是,在道台的陪同下,众人抵达了儋州,来到了东坡井旁。李准静静地伫立在井畔,目光深邃地凝视着那清澈的井水,他的眉头微微皱起,仿佛在思考着什么。
他率先开口问道:“道台大人,依我看,这东坡井如今看来不过是一口普通的水井,每日前来取水的百姓也不算众多,当年苏轼大人为何对挖井之事如此重视?”
道台轻捋胡须,目光温和地望向井口,缓缓解释道:“提督大人有所不知,这东坡井看似平常,实则蕴含着巨大的意义。在苏轼大人未到之时,儋州百姓长期饱受饮水之苦。那咸滩积水,不仅味道苦涩难以下咽,更含有大量的病菌,长期饮用,导致百姓疾病缠身,苦不堪言,人口伤亡也颇为惨重。苏轼他不顾自己被贬的艰难处境,四处勘察地形,亲自选定井址,带领乡民们日夜奋战,历经艰辛,才终于挖出了这口救命之井。”
李准微微点头,眼中仍透露出一丝疑惑:“我能明白干净水源对百姓的重要性,可儋州地域广阔,仅靠这一口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