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之间,苏嫣得知这汉子姓元名一,下面还有六个弟弟,都叫元二、元三直到元七。一群人拉着独轮车,车上堆满了粮食、布匹等物资。
苏嫣暗暗观察,发现这七兄弟都是青壮年,而且家底殷实。特别是元大,虽然被拒绝却没有生气,反而对祈儿满眼怜惜。这样的人,应该不会是坏人。
“叔,你们是从哪儿来的?”苏嫣露出甜甜的笑容,声音清脆悦耳。
“孙家村的。”元大一边整理车上的货物,一边回答。
“那认识孙铭叔吗?”苏嫣眼睛一亮。
“一个村的,能不认识?”元大有些诧异,放下手中的活计,“怎么问起他来了?”
苏嫣将孙铭的近况告诉了元大。听说老乡还活着,元大明显松了口气,眼中闪过一丝欣慰。
“他家那口子身子一直不好,没想到这时候病倒了。”元大叹了口气,“等找到安身之处,我让三弟回去接他们。”
两家人很快熟络起来。到了晚上,他们找了个避风的地方,一起生火做饭。元家兄弟分给莫家一些粮食,莫家则拿出野菜和虫子回礼。
第二天,元家干脆和莫家结伴同行。人多了,路上也有个照应。
苏祈终于坐上了独轮车,小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
“小祈儿,昨天不是不肯坐车吗?”元大一边拉车,一边笑着逗她。
“那时候你是陌生人呀。”小丫头奶声奶气地说,两只小手紧紧抓着车沿,“现在你是叔叔,我们是一家人了。”
元大愣住了,眼中闪过一丝黯然。他想起了自己的女儿,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
“花钱呗,不花钱能在孙家村落户?”元五在后面冷冷地插了一句,语气中带着几分不屑。
苏嫣对元五的态度并不在意。这几天的接触,她已经摸清了七兄弟各自的性格。大哥热心肠,待人和气;二弟憨厚,话不多却实在;三四兄弟沉默寡言,做事麻利;五弟爱抱怨,心直口快;六弟温和,最会照顾人;七弟就想着吃,整天琢磨着找吃的。
就在这时,从后方赶来的灾民带来了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允州城门口死了五千多人,有人失去理智不愿离开,要在城外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