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曾被朝廷贬黜而投身王府的官员,带着朝廷的眼线属性;也有本地的文人墨客,因钦佩朱权的才学而追随。
朱权展开大宁的地图,沉声道:“这次重建,必须做到完美。我听闻南方有一种用糯米灰浆、石灰和砂石混合制成的建筑材料,特别坚固,能扛住风雨。诸位可有见解?”幕僚们相互对视,其中一位曾在朝廷任职的幕僚谨慎开口:“王爷,此等大事,朝廷定是极为关注。从选派人员、运输路线,到成本核算,每一项都需斟酌再三,以免授人以柄。”众人纷纷附和。朱权听后,神色凝重,随后与众人详细商讨每一个细节。
待讨论完毕,朱权亲自监督,按照朝廷规定的格式撰写奏章。奏章起首以工整小楷书写官衔、姓名,行文采用严谨的四六骈体,条理分明地阐述重建计划,从材料选用、施工队伍组建到预算分配,逐一详述,并附上详细的图纸和预算清单。写好后,盖上王府的印信,装入特制的奏匣,派亲信快马加鞭送往京城。
这一等,便是数月之久,期间朱权多次派人打探消息,得到的回复都是“朝廷正在商议”。终于,朝廷的批复来了,不仅有内阁票拟、皇帝朱批的文书,还派了一位经验丰富、行事严谨的钦差前来传达旨意。钦差抵达大宁王府时,朱权率领王府上下,身着朝服,恭敬地迎接圣旨。钦差宣读旨意后,又与朱权闭门长谈,详细询问重建工作的筹备情况,要求朱权对选派人员的背景进行严格审查,额外派遣朝廷官员参与监督,确保整个过程在朝廷掌控之中。
与此同时,沈书瑶在有限的救助活动中,结识了一些民间女性。她深知要成立互助小组困难重重,于是先邀请这些女性到王府,向她们说明自己的意图,并表示一切活动都将在官府监督下进行。随后,她再次向官府提交申请,经过多番审核与补充材料,官府最终允许她们成立一个小型的、专门负责照料伤病百姓的互助小组。沈书瑶和小组成员们尽心尽力,虽然活动范围局限在几个指定区域,但也切切实实地帮助了不少人。
然而,就在众人积极筹备重建工作时,意外接踵而至。派往南方学习建筑材料制作方法的队伍,好不容易学成归来,在运输材料的途中,却遭遇了山体滑坡。巨石滚落,道路瞬间被阻断,满载着关键建筑材料的车队被困其中,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