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干净利落。
沈书瑶看着朱权焦虑的模样,心中也很不是滋味。她犹豫了一下,还是忍不住说道:“王爷,既然朝廷旨意未到,咱们不妨先做些准备。比如,加强大宁的城防,调动王府的军队在周边布防,以防朵颜三卫突然来袭。”
朱权看了沈书瑶一眼,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但随即又摇了摇头,“瑶儿,你的想法虽好,可没有朝廷的诏令,私自调动军队,乃是大忌。一旦被朝廷知晓,我便是有十个脑袋也不够砍的。藩王的一举一动都在朝廷的监视之下,咱们行事不可不谨慎。”他的语气严肃,神情中透露出对朝廷威严的敬畏。
沈书瑶无奈地叹了口气,她明白朱权的顾虑。在这个皇权至上的时代,任何僭越的行为都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与此同时,在北平的燕王府,书房中烛火摇曳,朱棣眉头紧锁,凝视着摊开在案几上的北方边防军事地图,地图上用朱砂标记着大宁及周边的局势,那一抹抹红,像是燃烧的战火,让他忧心忡忡。
“王爷,夜深了,该歇着了。”一道温柔且沉稳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朱棣回头,见徐氏端着一盏参茶,迈着莲步缓缓走来。她身着一袭宝蓝色绣着牡丹的锦袍,发髻高挽,一支碧玉簪子斜插其中,端庄大气又不失温婉。徐氏出身将门,自幼熟读兵书,聪慧过人,素有“小诸葛”之称,不仅是朱棣生活中的贤内助,更是他军政事务上的得力智囊。
朱棣接过参茶,轻抿一口,苦涩中带着回甘,就如同当下复杂的局势。“夫人,大宁局势吃紧,朵颜三卫一旦叛乱,北疆危矣。本王虽想出手相助,可又怕朝廷猜忌,左右为难呐。”
徐氏将手轻轻搭在朱棣的肩头,柔声道:“王爷,妾身明白您的顾虑。如今局势微妙,贸然行动确实不妥。依妾身之见,咱们先派可靠之人前往大宁,名为探望宁王,实则打探虚实。此人需机敏谨慎,既能摸清状况,又不能引起他人怀疑。”徐氏的声音平和,却透着不容置疑的智慧,她的眼神坚定,与朱棣对视时,满是理解与支持。
朱棣微微点头,眼中流露出赞赏:“夫人所言极是,只是这人选……”
徐氏微微一笑,胸有成竹地说:“不妨派王府的幕僚周宇前去,他行事稳重,对王爷忠心耿耿,定能不负所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