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在电子显微镜下,原子排列呈现出完美的十二面体结构。
\"折射率测试准备!\"他对着话筒说。防爆玻璃另一侧,博士生苏晴正在调整粒子加速器的角度。这个扎着马尾的姑娘是钱学森学院的传奇,二十二岁就破解了困扰航天局三年的再入大气层热障方程。
淡蓝色光束击中金属样本的瞬间,监控屏幕上的数据疯狂跳动。林海看到电磁波在材料表面分裂成无数道彩虹般的涟漪,就像石子投入布满露珠的蛛网。
\"973的电磁偏转率!\"苏晴的惊呼从扬声器传来,\"比设计预期高出二十个百分点!\"
林海却皱起眉头。在全息建模系统中,他注意到某些特定频段的微波出现了反常共振。这就像在防弹衣上留下了一个针孔大小的破绽,在实战中足以致命。
窗外传来闷雷,秦岭的暴雨总是来得猝不及防。林海突然想起大学时导师说过的话:\"最完美的防御不是坚不可摧的盾,而是能让矛自己转向的镜。\"
他抓起电子笔,在悬浮屏上画出全新的拓扑结构。数百个二十面体单元以斐波那契数列螺旋排列,形成类似龙鳞的叠层构造。当苏晴把新模型导入量子计算机时,整个实验室的灯光都暗了一瞬——这是超算中心在调用备用电源。
第三章 暗流
\"林工,三号风洞的数据有问题。\"凌晨两点,苏晴突然闯进办公室。她手中的全息平板投射出诡异的流线图,\"昨天15:23分的测试记录显示激波角偏移了07度,但原始传感器日志里根本没有这个时间点的记录。\"
林海睡意全消。他调出基地的安防系统,发现那个时间段三号实验区的监控录像出现了37秒的空白。更蹊跷的是,访问日志显示当时有他的权限验证记录。
\"有人在伪造实验数据。\"苏晴的声音有些发抖,\"而且能绕过双重生物认证\"
林海走到窗前。夜色中的秦岭像头蛰伏的巨兽,远处实验楼的灯光星星点点。他突然意识到,这三个月来项目进展太过顺利——新型超导材料提前量产,人工智能算法一次通过百万级模拟测试,就连最棘手的能源供应问题,也因西北核研所意外突破的小型化聚变堆迎刃而解。
第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