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卷 福兮祸兮 第十三章 万般皆是命(1)
冯唐易老天难老,
李广难封谁易封?
冥冥之中我主宰,
山至高处人为峰!
——段郎《正气歌》
段荥听了陈雨辰的诗,非常喜欢,但觉显得有些暮气,缺乏阳光心态。尤其是最后一句——“飞瀑流泉诗画境,沧桑记忆入波涛。”
段芝道:“陈队长,你……还会作诗啊?这要是我们父王知道了,你肯定会受到重用的……因为我们父王也十分喜欢到处留诗……你们俩是臭味相投,说不定能成为知己呢!大姐,你觉得是不是这样的……”
段荥道:“父王作诗,那是风雅。陈队长作诗,算是什么呢?年轻人故作深沉,其诗的意境超出了他的生活阅历……让人觉得不舒服。我自小就受到父王的教育,说诗歌是诗人内心最真实的一句话,必须是发自肺腑的真诚……陈队长的诗,美则美矣,稍微显得有一点老气横秋,缺少年轻人应有的朝气和活力。”
陈雨辰道:“谢谢两位郡主的指教。此诗非我现在所作。乃一年之前,利用春节放假的时候来此旅游,因感怀而作……所以,诗中还存有少许怨言……但也真实地反映了我当时的心情。何况孔子曾经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我在诗歌中表达出一些怨,有什么不妥当的呢?司马迁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我看太史公比我更加偏激,即‘诗’是‘发愤’的叹息或呼喊。司马迁‘发愤’叹息的观点得到陈子龙的认可,他就曾引用‘皆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并阐述说:‘我观于《诗》,虽颂皆刺也,时衰而思古之圣王。’刘勰亦曾涉及司马迁的观点,《文心雕龙才略》讲到冯衍:‘敬通雅好辞说,而坎壈盛世;《显志》、《自序》亦蚌病成珠矣。’”就是说他那两篇文章是‘郁结’、‘发愤’的结果。我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深切地体会到,诗人,如果心中没有郁结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