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暴风雨后的日子里,晓妍与林西全身心投入到《清明上河图》的修复与完善中。随着绣品逐渐恢复,新的挑战接踵而至——人物的神态与细节。晓妍深知,这是决定整幅绣品成败的关键。
为了绣好一位老者的睿智神情,晓妍反复琢磨。她尝试用长短针结合的方法,先以长针勾勒出大致轮廓,再用短针填充细腻的纹理。然而,第一次尝试时,老者的眼神显得有些呆滞。晓妍眉头紧锁,林西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别着急,咱们再看看,是不是针脚的疏密有问题?”晓妍深吸一口气,仔细端详,发现确实是眼部周围的针脚过于均匀,缺乏层次感。
她重新调整针法,在眼部周围采用了晕针的技巧,从深到浅,逐渐过渡。当最后一针落下,老者的眼神瞬间灵动起来,仿佛在诉说着汴梁城的故事。晓妍长舒一口气,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林西,你看,这次好多了。”林西凑近一看,赞叹道:“晓妍,你太厉害了,这眼神简直绝了,就像活过来一样。”
在绣制一群孩童嬉戏的场景时,晓妍为了表现出孩子们活泼天真的模样,运用了打籽绣来绣出孩子们衣服上的纽扣和装饰。但打籽绣的力度很难掌控,稍不注意,籽就会大小不一。晓妍一练就是几个小时,手指被针磨得发红,林西心疼地劝她休息:“晓妍,别太累着自己,明天再练也不迟。”晓妍却倔强地摇头:“不行,我一定要在今天掌握好这个针法,不然心里不踏实。”
终于,经过无数次尝试,晓妍熟练掌握了打籽绣的技巧,孩子们衣服上的装饰栩栩如生,仿佛能感受到他们玩耍时的欢快。
寒来暑往,时间在晓妍的一针一线中悄然流逝。随着绣品的不断推进,晓妍和林西的生活也围绕着这幅刺绣展开。每天清晨,阳光透过窗户洒在绣架上,晓妍便坐在那里,开始一天的刺绣工作。林西则在一旁帮忙准备茶水、点心,偶尔为晓妍揉揉肩膀,缓解她的疲劳。
夜晚,明月高悬,晓妍仍不愿放下手中的绣针。林西会在一旁静静地陪着她,为她掌灯。有时,晓妍会因为长时间刺绣而腰酸背痛,林西就会为她按摩,轻声给她讲一些汴梁城的传说故事,让她放松心情。
有一次,晓妍在绣一座拱桥时,遇到了难题。桥身的弧度和立体感很难通过刺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