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翼地撒着种子,眼睛紧紧盯着手中的种子,仿佛在完成一件无比神圣的使命。浇水时,专家们根据不同阶段作物的需水量,精确地调整浇水量和浇水时间,还向农民们耐心解释水分对作物生长的重要性以及过多或过少的危害:“这水啊,就像人的血液,对作物生长太重要了。苗期水不能多,不然容易烂根;到了生长旺盛期,就得给足水,让它们能茁壮成长。但要是水太多,地涝了,庄稼也得遭殃。”农民们认真听着,不时提出自己的疑问,专家们都一一耐心解答。施肥环节同样一丝不苟,专家们详细介绍各种肥料的特性和使用方法,什么时候该施氮肥,什么时候该施磷肥,如何根据土壤的肥力状况进行合理搭配:“咱们这片地肥力偏肥,氮肥可以多施一点,促进庄稼茎叶生长;磷肥能让根系更发达,在苗期和花期适当施一些。大家记住,施肥可不能乱来,得科学搭配。”
即便姜悦和专家们如此尽心尽力地指导,一些农民起初对新作物和新技术还是持怀疑态度。在他们心中,祖祖辈辈都是按照传统的方式种植,那些古老的种植方法早已深深扎根在他们的脑海里,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习惯了种植熟悉的作物,遵循着祖上传下来的经验,觉得这样心里才踏实。如今要他们尝试新的作物和技术,他们心里充满了担忧和恐惧。他们担心这些新作物无法适应楚国的土地,害怕一旦尝试失败,不仅一年的辛勤劳作会付诸东流,一家人一年的生活指望也将落空,甚至可能因为购买种子、肥料等欠下债务,让一家人的生活陷入万劫不复的困境。
面对农民们的种种担忧,姜悦深知不能急于求成。她明白,改变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观念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足够的时间和耐心,更需要用实实在在的事实去说服他们。于是,她精心组织农民到试点田参观。这一天,试点田里热闹非凡,农民们怀着好奇又忐忑的心情围在田边。他们看到粟米的植株挺拔健壮,修长的叶片在微风中轻轻摆动,饱满的谷粒一串串地挂在枝头,在阳光下闪烁着诱人的光泽,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红薯的藤蔓爬满了地面,像是一片绿色的海洋,轻轻拨开泥土,便能看到一个个硕大的红薯,它们紧紧地簇拥在一起,让人惊叹不已。农民们不禁发出阵阵惊叹声,脸上的怀疑之色渐渐褪去。同时,姜悦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