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请试点成功的农民分享自己的经验。这位农民名叫李大叔,他站在众人面前,有些紧张,但一说起自己种植新作物的经历,便滔滔不绝起来:“乡亲们呐,一开始我也跟大家一样,心里直打鼓,怕这新玩意儿种不出来。可看着大王和专家们这么用心,我就咬咬牙试了试。没想到啊,这粟米和红薯可争气了,长得比我种了几十年的老庄稼还好。就说这红薯,产量高得吓人,以前我家那几亩地,收的粮食也就够一家人勉强糊口,今年种了红薯,不仅够吃,还能卖不少钱,日子一下子就有盼头了。”李大叔朴实的话语中充满了真实的情感和收获的喜悦,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其他农民,新作物不仅能够适应楚国的土地,而且产量远超传统作物。农民们听了李大叔的话,心中的疑虑渐渐消散,不少人开始心动,暗暗决定也要尝试种植新作物。
为了让更多的农民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科学的种植方法,姜悦又马不停蹄地组织农业专家编写详细的种植指南。在编写过程中,专家们废寝忘食,查阅了大量的古籍资料,结合楚国的气候、土壤条件以及实际种植经验,精心撰写每一个章节。他们为了一个数据的准确性,反复进行实验;为了一个表述的清晰度,常常争论得面红耳赤。指南中不仅有简洁明了的文字描述,还配上了生动形象的插图。比如,在介绍病虫害防治时,绘制了各种害虫的形态图,详细标注害虫的特征和危害部位,以及对应的防治方法:“大家看这图上的虫子,这是蚜虫,身体小小的,绿色或者黑色,专门吸食庄稼叶子的汁液,被它咬过的叶子会发黄、卷曲。防治它呢,可以用草木灰水喷洒,安全又有效。”这样的内容让不识字的农民也能一目了然。这些指南被分发到各个村庄后,立刻成为农民们的种植宝典,他们闲暇时便拿出来翻阅学习,遇到问题时也能随时查阅。有的农民甚至把指南放在枕头边,晚上睡觉前都要翻一翻,生怕错过任何一个重要信息。
随着试点的成功,新作物和新技术在楚国逐渐推广开来。曾经熟悉的田野间,粟米和红薯茁壮成长,翠绿的叶子在微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演奏着一曲欢快的丰收乐章。收获的季节里,田野上一片繁忙的景象,农民们天不亮就来到田间,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他们挥舞着手中的镰刀,收割着饱满的粟米,一担担金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