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连载板块能持续提供优秀作品,两百三四也不是不可能。
当傅林出去,宣传这个好消息后,编辑部众人先是一阵欢呼,继而又是一阵哀嚎。
欢呼自然是活动成功,报社销量大增。至于哀嚎也很简单,随着活动的火爆,各地寄来的读者来信和稿件也会成比例的增加。
工作量增加了,人没增加。
“同志们,再坚持坚持,大家的努力我和社长都看在眼里,年末的时候,社里也不会辜负大家的付出。”
主编的话都说到这个份上,编辑们也只能加把劲,期望年末能有个不错的收获。
《送货上门》发表第二天,《燕京日报》上就刊登了一篇评论文章《当爱情成为一场精准投喂的恐怖浪漫》。
“在胡为民最新短篇小说中,我们看到了对爱情控制的惊悚叙事。当渴望恋爱的女主角,收到爱情包裹后,读者会认为这是一场浪漫的爱情设计。那个从未出现的幕后之人,通过精准的投喂,使得一个有独立人格的女性,一步一步堕落,直到她彻底成了某后之人的附属物品。这是可悲的,也是值得大众去警惕的。”
《燕京晚报》:“成熟的爱情是保持自我尊严与个性。”
《妇女报》:“解读城市女青年的孤独与爱情。”
《燕京青年报》:“最危险的包裹,往往打着‘我爱你’的邮戳寄来。”
《文艺报》:“真正的浪漫,或许始于拆开礼物的勇气,终于保留拒绝的权利。”
而针对青年报的练笔活动,评论界的讨论也非常热烈。
《个体的尝试中》指出:“某些主题具有跨越时空的能力,《送货上门》也许不是经典,但它提供了一种可能。青年报的练笔活动据此,使得广大文学爱好者能够通过大纲,进行二次创作,建立了与原作者的对话关系。”
《创作自由的试金石》一文中指出,“限制中的创新更具艺术价值,也更加突显功力,如同诗歌的命题作文。博尔赫斯曾说:作家创造他的先驱。不同作家的重新创作甚至能反向赋予原作新的意义。”
之后两天,青年报陆续刊载了陈建公和查剑英版《送货上门》。
这还不是结束,胡为民听说文学社又有人根据他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