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夸赞,脸瞬间涨得通红,局促地说道:“多谢姑娘谬赞。”
这时,苏瑶也款步走来,满意地点头:
“确实合身。公子,这衣裳您现在就能穿走,只是还需登记一下公子的姓名和住所,还望公子勿怪。”
陈恪之面露疑惑,苏瑶见状,连忙耐心解释:
“公子有所不知,我绣坊一直盼着能广扬声名,让更多人知晓咱们的好手艺。故而,特别希望能得到各地公子的相助。
登记录名,不过是为了日后能辨明哪些地方还未曾惠及,方便我们前往寻觅合宜之人,将咱们绣坊的名声传扬得更远。”
陈恪之听后,觉得合情合理,便点头应允,在登记簿上工工整整写下 “陈恪之 启贤书院” 几个字,随后再三道谢,告辞离去。
望着陈恪之远去的背影,苏瑶笑着将登记簿往吴玲姝身上轻轻一拍,打趣道:“给你要到了,姐妹我够仗义吧?”
吴玲姝的脸瞬间红透了,嗔怪道:“你说什么呢!”
“我可都瞧见了,你眼睛都看直啦。难道不心动?”
苏瑶促狭地眨眨眼,说完便笑着去忙别的事了,只留下吴玲姝满脸羞涩,站在原地不知所措。
这次帮助一位贫寒学子解决衣衫难题的经历,看似不过是生活中的寻常小事,却在不经意间,为苏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经营思路之门。
反复思量之后,苏瑶找到了苏韵章,迫不及待地分享自己的想法:
“舅舅,我琢磨着,咱们这次针对家境清寒的学子,捐赠一批衣裳。
这些学子可是国之栋梁,未来入朝为官,便会成为咱们绣坊的重要主顾。
他们在艰难时得到咱们的帮扶,定会对咱们绣坊心怀感恩,也更能在日后的官场活动中,主动为绣坊传播美誉。”
苏韵章听后,不住点头,眼中满是赞赏:
“想法不错,只是具体该如何操作?又该到何处找寻这些学子呢?”
苏瑶不慌不忙,条理清晰地说道:
“书院乃学子汇聚地,自然是首选之处。
但文人大多心高气傲,直接捐赠,他们恐怕难以接受,书院方面也会觉得咱们别有所图。
所以,